2004中国烙印:一份面向全球的答卷

发布时间:2004-12-27 00:00:00   编辑:石材网

在这个特别的岁末,以中国为关键词的各类盘点在全球范围内空前铺开。其中有关注,有赞赏,有疑惑,有期待。

 如果站在一个全球化的高度,会发现我们的光荣榜上将记载着这样一些中国版“速度与激情”:中国生产的手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电视机生产和出口国,中国数码相机产量占全球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石材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一大阿司匹林、维生素C、自行车、网球拍、圣诞树、打火机、钨矿石、集装箱和尼龙制品生产国。目前世界上7%的工业产品来自中国,20年后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

 中国拥有的“世界第一”还远不止这些:义乌是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上海宝钢是世界最大的钢铁厂之一,中国是大城市最多的国家,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脑生产国……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领域创造的纪录。

 在盘点中国经济骄人业绩的同时,我还想重温一句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在2004年发出的盛世危言: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其实,物却是稀薄的“薄”,而不是广博的“博”。今天乃至未来,中国仍面临原材料和能源紧缺的潜在威胁。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钢材消耗量几乎达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此外,污染是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长此以往,环保危机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  2004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但严峻的现实依旧在提醒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依旧肩负重任,不容懈怠。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快速融入世界的过程。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3周年纪念日。我们曾把入世比作主动“与狼共舞”,这既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应有的自信,更说明了中国要发展,必须遵守国际规范,汇入到世界主流文明中去。

  政府3年来的答卷可圈可点。首先,我们履行了承诺,培育了对规则的敬畏。兑现诺言是一个政府行为,3年里,我们修订和取消了很多与WTO要求不符的法律法规、内部文件以及行政审批项目。可以说,“阳光政务”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正因为此,在有关中国履行承诺的两次年度评价时,WTO成员都给中国打了高分。

 3年过去,并未出现当初想像的多个产业受冲击的情景。这虽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过渡期内还受保护;某些领域提前开放,冲击期已过;国际市场变化减轻了压力等;但更主要的,是我们应对得力、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答卷已经完美无缺。与WTO的要求相比,政府在适应规则、执行法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观念上仍有一定差距,“管”的意识仍远远大于服务意识。一些官员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办法代替市场,直接干预企业决策。而且中央和地方政令不统一,中央根据入世承诺制定的政策,囿于地方利益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在地方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执行。

  从现在到2006年底,中国将进入“入世后过渡期”。随着保护墙的逐渐消失,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将达到承诺的终点,诸如金融、保险、电信、法律、会计、建筑、旅游、教育、运输等服务贸易领域,要进一步对外资开放,由此,入世带来的一些深层次影响将逐渐显现和加深。而有些影响表面上是对市场的冲击,实际上反映的却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脆弱、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加工生产能力过剩、社会就业压力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面前会始终摆放着这样一道共同的考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及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指责的纷至沓来,中国企业如何在苦练内功、完善自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并真正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 2004,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注定要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那里真实地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伟大复兴漫漫征程中的光荣与阵痛。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当今中国,心态比资金更重要,人文环境比物资资源更重要。盘点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2005,积累了改革开放28年丰硕经验的中国,将在一个更宽阔的全球跑道上演绎新的“速度与激情”。那是升级版的中国传奇。

天讯在线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