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出状元

发布时间:2006-10-12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今年是史学家罗香林教授(一九○六──九七八年)诞辰一百周年。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祖籍广东兴宁,是著名的客家研究开拓者。其《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源流考》乃「客家学」研究扛鼎之作,而《香港前代史》、《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亦可谓「香港史」研究之权威。罗氏发表于报纸和杂志的「轻量级」论文也有不少,其中在一九七一年发表于《食货月刊》的《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既述说香港早期之打石行业,也分析了早年在港客家人的发迹历史,读之趣味盎然。

打石行业养活千人

香港地区的岩石,以火成岩为主,其中以酸性火成岩和花岗石占多数。除了近表层的经过长期风化而腐蚀外,藏于表土下的岩层,组织结实,纹理均匀,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香港开埠初期,打石是重要行业。据一八四一年五月十五日《香港公报》(Hong Kong Gazette,又译《香港钞报》)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仅港岛就有石矿场六个,分别位于亚公岩、石澳、筲箕湾、大石下、土地湾、石塘咀。一八四一年英国海军卑路乍(港岛卑路乍街即因其人得名)船长所绘之《香港和附近一带水域图》(The Nautical Chart By Captain Edward Belcher),即有「大石下」(Tysheagar)之名。同年五月二日出版的香港政府第二号宪报,亦有「大石下,石矿场小村,人口二十」之记录。可知英军占港前,已有「大石下」之地名。

香港开采之石材──花岗石,除供本土之用,主要运往中国内地作建筑材料,可以说,石材乃香港早年主要的出口商品。据一八四九年出版的《英国议会文书》载,在一九四八年,装运出口石料之大船多达数十艘,每艘约七十至一百吨,从事运输石料之搬运工约有一千人。仅搬运工就有千人,这还未算上开采和加工之石匠,打石业行头之大,可以想见。

打石业客籍人天下

香港岛各山崖,多为火成岩之花岗石所构成,今日港岛西部之石塘嘴一带,岩石尤多。此类岩石,为建筑屋宇之良好材料。据黎晋伟编著《香港百年史》中《水坑口与石塘嘴》一文载,最先至石塘嘴一带打石者,似以惠州府属客人为较著。至清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有长乐石匠名朱居元者,于其地建立村庄。打石工人在石塘嘴一带开采石材,打成石砖,再由搬运工搬运至香港仔,等候船只运送到广州等地。石砖未运走前,一般寄放于香港仔海岸,分行排列,称为石排,久之遂称该海岸为石排湾。

香港之石工,多来自嘉应州五华人,今西自荷李活道,经西营盘,以至石塘嘴、薄扶林等处,东自大道东经跑马地、铜锣湾、大坑、北角,以至筲箕湾等地皆为石工往来打石之地。今荷李活道文武庙正门石柱,题有「道光三十年季冬吉立。沐恩弟子乐邑曾顺利石店,敬送石柱一对。」道光三十年,即公元一八五○年,时为英政府接管第九年。可知嘉应州所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其石匠迁入香港之早。而西营盘、薄扶林、大坑、筲箕湾等地,遂为石匠聚居村落。

开埠初之华人富豪

香港早期以打石而致富者,有邓元昌、曾三利、曾琼记、袁石秀、李瑞琴、李汉四等。

邓元昌,原名酉元。其祖先原籍五华河口七都围,后徙赤溪,至元昌始迁香港,于文武庙附近,开设元昌石行。邓元昌在其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俗称阿焦六,又称打石六。其人诚实干练,得港府信任,故承办石工特多。今石塘嘴至西营盘一带,昔多石山横阻,邓元昌不乏开凿之功。据称,邓元昌为人乐善好施,九龙慈云山之观音庙,尚存元昌石行捐奉之云石,其镂文云:「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冬月吉旦,观音堂沐恩乐邑元昌店邓酉元敬奉。」

曾三利,别字贯万,俗称矮哥三,原籍五华圆田。兄弟二人从小赴港,初在筲箕湾为人打石,得事主赏识重用,不数年即开设大元石行,为港政府承开石山,获利渐丰,越二十年,在今新界沙田亲建「山厦围」大屋,其形制沿袭东江家屋式。中屋三进,中进为花厅,上进为家庙,四周为围楼,围楼四角,复为炮楼,今称「曾大屋」,为港区客籍屋宇之典型建筑。

开埠初,采石工作集中在港岛北岸,较大的石矿分别位于维多利亚城的东西两旁。东面的有大坑、铜锣湾、鰂鱼涌(Quarry Bay,即石矿湾)、北角、亚公岩和筲箕湾、西面有西营盘、石塘咀及薄扶林。稍后扩展至九龙的土瓜湾、何文田、大角咀、昂船洲、鲤鱼门、茶果岭、茜草湾、牛头角。据香港政府一八七二年的记录,从事打石及有关行业者,占全港总就业人数百分之八。港督之华人事务秘书郭士立(C. Gutzlaff)曾在开埠初指出,花岗石材是香港当年唯一的出口产品,每月有数以十计满载石材的船只开赴内地,利润可观。

古建筑具欧陆风采

打石业可细分为打蛮石、打地牛、打光面石、打碑石及打碎石五类。所谓「打蛮石」,即从石山凿出完整大石块,以供筑堤坝及建避风塘等工程用。今中上环不少护土墙,即用「蛮石」砌成。所谓「打地牛」,即将开采石料打成长方形石砖,供建围墙、地台及屋宇用。「打光面石」就是将石料打成石块、石柱或石狮等,并将表面打滑,作大楼外墙、廊柱及装饰之用,旧中银大厦和早期的金字塔式汇丰银行,以至中区的旧法院,皆以「光面石」建造,古朴典雅,一派欧陆风采,是昔日香港之重要标志。「打碑石」多用于纪念碑墓碑,今湾仔、跑马地仍有此行业。「打碎石」即将零散石块敲碎,以便混和水泥和沙,用作混凝土。

在各派工匠中,嘉应州石匠以打石柱及门框见著,肇庆石匠则擅刻石碑及其它小巧石具。石行东主之商会组织称为「永胜堂」,会员近百,订有行规。此外,石材运输自成行业,其运输船只称为「大尾艇」,十九世纪时,以陈得亨(又名陈哲明)为著名,其经营之「义兴号」,在九龙城及佛山均有分号。

(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