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废弃采石场,如今被格桑花铺满…

发布时间:2020-08-15 16:07:49   编辑:石材网

石头上种花 废弃采石场成景区

改造后的天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鲜花遍地。吴楠摄

远听高山流水,近观蓝天白云倒映湖面,四周鲜花迎风摇曳……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天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景色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是一个连杂草都没多少的废弃采石场。

所谓靠山吃山,几年前天骏山能给予附近村民的,只有石头,无论是盖房还是修路,大家都从这里打石头。积年累月的开采,让天骏山变得破破烂烂。

说起这里,今年35岁的王君颇有感触。王君说,她的父亲在这里打了十多年石头,那时候家里的收入主要依靠打石头和种地,对于一家五口来说捉襟见肘。“那时是真穷。”王君说。

今年51岁的冯海文18岁开始在附近的采石场打石头,这一辈子基本就是和石头打交道。每天凌晨3点,他就开车去山上打石头,一车能卖几十元,一天下来,累得只想睡觉。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打石头曾是天骏山附近几个村子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长期的私挖乱采导致天骏山山石裸露,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2008年前后,由于效益低下,采石场被关闭,曾经忙碌的天骏山沉寂下来,成了人迹罕至的废弃采石场。

2016年11月,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天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2017年,乌兰浩特市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天骏山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乌兰浩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任建飞介绍,修复项目开始后,根据山体受损情况,对几座采石留下的矿坑采取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措施,消除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向矿坑中注水成潭,形成花海中的“天池”,利用原有矿坑高差特点,形成跌水瀑布,同时在滑坡隐患的区域进行护坡修复处理,并在矿坑中架设了景观塔及栈道。

经过多年的改造,原本荒芜的石头山被格桑花铺满,花海外围和山间补种了银中杨、蒙古栎、山杏、白桦等近3.3万株乔灌木,并在树林间种植适应能力强的草花,打造2000多亩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景观。天骏山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

生活变好了,冯海文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身后的石墙就有他的功劳。吴楠摄

度假区建成后,冯海文成了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养护花草,不用再干重体力活儿的他感觉很轻松。“没以前那么累了,关键是收入很稳定。”冯海文说。

王君也成了这里的员工,主要负责景区的保洁。她说,自己对工资满意,关键是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像冯海文和王君这样的情况,在这里很常见。任建飞介绍:“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A区天骏花田区里有固定员工300多人,其中100多人是周边村里的贫困户和闲置劳动力。如果整个天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完成,将能够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闲置劳动力1000余人。”

有了生态林 黄沙不再来

空中俯瞰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皇甫万里摄

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家家门前种满了绿植,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房屋整整齐齐……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入眼的景色和我们预想的不大一样。

来之前听过介绍,这里曾经是个黄沙满地的地方,一起风,路上什么也看不见。

“那是以前的老黄历啦。过去,风一吹,沙就飞,庄稼地就成了沙子窝。”村民白吉林白乙拉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多亏了这一片片生态林,现在刮风沙子也起不来了,我们这儿一下子就干净了。”

白吉林白乙拉是这里的护林员,负责看护300亩生态林,对这片林子,他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前总是听别人说种树能防沙,但没真正见过,谁也不知道效果。早些年,嘎查也组织过种树,但大家只管种,活下来的少,效果体现不出来,后来就没有种树的积极性了。”白吉林白乙拉说,“现在是找人统一种,保证存活,一大片一大片种下来,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据介绍,2018年,受相关部门委托,由科右中旗红星林场负责在当地栽植沙棘苗木1500亩。这片生态林不仅为周边村镇的环境带来了改变,更改变了村民们的想法。

近些年,科右中旗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禁牧、休牧管理办法,同时出台“减羊增牛”和“粮改饲”等政策,引导村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前家家养羊,以放牧为主,对草原破坏严重。在政策引导下,很多像白吉林白乙拉家一样的贫困户,利用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发展肉牛产业。如今,他家里养了10头牛,实现了脱贫。

白吉林白乙拉感慨:“生态林造好后,不再黄沙满天了,现在养牛,省心又好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好生态带给我们的好生活。”造林之后,周边的沙化现象逐渐好转,草场也跟着受益,白吉林白乙拉家原有的近一半不长草的草场正在逐步复苏。如今,嘎查家家户户都种玉米,把秸秆拿来养羊、养牛,实现了绿色生态养殖。

遇到生态林防护网破损的地方,白吉林白乙拉都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吴楠摄

如今,白吉林白乙拉每天都会到他守护的林场走一走,一旦发现问题,他都会认真登记下来,进行汇总上报。“一圈下来8000多步,就当是每天的锻炼了,何况每年还有1万元工资呢。”白吉林白乙拉笑着说,“可得看好了,以后的生活就指望这些林子喽。”

合作社里的致富人 绘就草原最美底色

每年8月份,都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毛都草原最美的季节。蓝天白云下,碧草如茵,牛羊成群,骏马奔腾,每一帧都如诗如画。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有的发展牧业,养牛养羊,生产牛肉干及各种奶制品,实现增收致富;有的传承刺绣文化,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一针一线传到远方,日子也像那盛开的萨日朗,红红火火的。他们已成为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门前的牧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草原唱响田园牧歌

记者来到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时,首先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门前山峦起伏,芳草铺就,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待着,令久居闹市的人感到心旷神怡。

文龙是合作社负责人,他是典型的蒙古族,高大,有些黝黑。他和妻子金花很热情,早早在蒙古包里摆放好了合作社自制的奶茶、奶酪、牛肉干等让我们品尝。

乌兰毛都苏木宣传委员包玉兰告诉我们,文龙夫妇非常勤劳能干,工作能力很强,在接手合作社之前,他们就是敖力斯台嘎查的致富能人。“一年大概有20多万吧,家里有20多头牛、500多只羊。”文龙说。

合作社是2017年4月28日成立的,现有成员10个人,加上扶贫资金支持,共出资150万元,建造奶制品加工基地1处,新建建设用房450平米,购置奶制品加工设施设备54套。现在合作社有50多头牛,文龙介绍,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帮忙,比如送牛奶、制作奶制品等,夏天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到了冬天,进入淡季,他们每个月有800元的保底收入。3年多来,合作社已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现在,合作社的产品主要还是在当地销售。“最近我们刚申请完名优特产品,已通过检测了,之后就能批量生产,进商超了。”文龙很开心地说。

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绣娘正在绣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花开一片红

包玉兰告诉记者,乌兰毛都苏木的合作社有几十家,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是其中发展比较好的几家之一。

合作社理事长秀云说,她很喜欢萨日朗,那是在她家乡萨仁台嘎查经常见到的一种花,于是便在2017年注册了“萨日朗”商标。

进入合作社,就像走入了另一个“世界”,只想“买买买”。展销大厅内,蒙古族传统刺绣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30多类产品琳琅满目;制作作坊里,绣娘们正在飞针走线,蝴蝶、花朵、小蛇等形象栩栩如生。

合作社的产品以火红的萨日朗为主题,在现代款式上保留民族刺绣和传统元素,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两年,合作社年均销售收入8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创收6000多元,带动户均增收1100元。

秀云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文化,并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合作社开展了很多免费培训,手把手向贫困户传授刺绣服饰、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并与贫困户签订产品订单。据了解,合作社至今已举办培训班15次,参训人数达1000人。每名妇女依靠制作手工艺品,每月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儿。

对于未来,秀云说她想把品牌做好,将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人民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