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石文化研究专辑之六
【编者按】4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原离休干部李赓扬不幸逝世。为弘扬其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学习精神,全面挖掘和丰富常山石文化内涵,特刊发李赓扬同志生前有关三衢山的两篇文章,以志纪念。
衢州从何得名辨
199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叶廷芳的文章《衢州纪胜》,说衢州“扼浙、皖、赣、闽之咽喉,因‘四省通衢’得名”。这大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衢州人的看法,但是我要指出,这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难道衢州不是“四省通衢”吗?我也认为是的。不要说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就是在古代,衢州作为“四省通衢”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但是,衢州从何得名?和衢州后来成为几个省的通衢,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后来成了“四省通衢”就想当然地认为衢州得名从此而来。
最早设置衢州并以此为州名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衢州。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复置衢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信安郡为衢州。以后除元末明初曾有七年时间改称龙游府,民国元年恢复西安县,又以府名县,改称衢县,解放后曾并入金华地区外,其余时间,包括中唐后、五代、宋、元、明、清,有近1200年,都称衢州。
衢州这个州名,既然是唐武德四年取的,因何得名?唐代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讲得很清楚:“以州有三衢山,因取其名”。《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与最初设置衢州的武德四年间隔192年。与后来恢复衢州的乾元元年只间隔55年。当代人记当代的事,应当是最清楚最可信的。
难道唐武德四年就因为这里是“四省通衢”,才取名为衢州?这不可能,简直是笑话。唐代根本没有“省”,“省”作为“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到元代才有。唐代的大行政区叫“道”,开始全国只有十“道”,现在的浙、皖、赣、闽四省,大部分都属于“江南道”。后来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衢州属于江南东道。至于“通衢”,《衢州市志》的“概述”中提到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和黄巢劈山开道七百里打通仙霞岭的史实。张九龄(公元678-740年),是唐明皇(公元712-716年在位)时的大臣。那时,才开通大庾岭的道路,证明唐初武德四年设衢州时还远没有开通。黄巢起义是唐代末年的事。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率起义军劈山开道七百里打通仙霞岭,可见在此以前,仙霞岭还是不通的,更不要说在两百多年前的武德四年了。当然,那时老百姓砍柴时行走的羊肠小道是可能有的。至少“通衢”是够不上的。其实唐初设置衢州时,既谈不上是“四省”,也算不上“通衢”,而是一个边缘地区。在唐代,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后江南东道又分浙江东西两道。衢州开始属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复隶浙江东道。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又改属浙江西道。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复隶浙江东道。在此以前,常山县(包括今开化县境在内)曾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隶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又划回衢州。这些现象证明,衢州在唐代不是中心城市,而是一个隶属可东可西、辖区可大可小的边缘城市。说衢州在唐代就因为是“四省通衢”而得名,我认为是不符史实的。
民国时的《衢县志》中有一篇《释“衢”》的文章,提到《元和郡县志》中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的记载,却不予肯定,对“四省通衢”说却予以肯定,并加以论证。但用以论证的论据和逻辑却是站不住脚的。文中提到两条论据:一条是《元至元重建衢州路总管府碑记》上说:“唐始改为州,因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故曰衢”。另一条是明邓无锡《函史》上说的:“衢州府为江浙闽广之所辐辏,故名三衢。”这是用过了六七百年后元代明代文人根据元明时的情况写的文字,去论证唐初设衢州时因何得名,并作为论据,这是牛头不对马嘴,不合逻辑的。如果这样的论据也能成立,那么叶廷芳在199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因‘四省通衢’而得名”,也可以作为论据了。《释“衢”》中还用《尔雅》、《说文》中对“衢”字的解释:“四达谓之衢”,从中推衍出:“浙为本境”、“今以驿路证之,实为皖、赣、闽三省之要道。”这样一来,就算符合“四达曰衢”的要求了。这种望文生义、从定义出发、凑起“四达”的论证方法,几乎什么都可以证明,但很难使人信服。人们不禁要问:全国范围内,交通方便,能够四通八达的城市多得很,何以不称“衢”,难道别的地方都不算“通衢”,只有衢州才算“通衢”?!
这里顺便提一下“八省通衢”。浙江的常山县、江西的玉山县,都曾号称“八省通衢”。据说常山、玉山的交界处草萍,还曾有“八省通衢要隘”的牌坊。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吹牛?我曾胡思乱想:任何一个最偏僻的地方,没有水路有陆路,没有大路有小路,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去,是否因此就可以自称“世界通衢”呢?后来又想,“八省通衢”之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是有道理的。对此,我拿不出具体材料来考证阐述,只能凭逻辑推理来猜测。我讲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指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北方被金国占领了,自京师临安到南中国各地,就得走衢州、常山、玉山这条古道。我曾在一本旧志上看到,到福建也得走这一条路。因为经江山走仙霞岭到福建那条路,山高林密,盗贼出没,不大安全。这样一来,经衢州、常山、玉山这条路到达的地方,就非常广大。元朝灭掉南宋,建立11个“行中书省”,其中浙江、江西、湖广、云南、四川五个行省属于这一范围。到明代,除京师、南京二个直隶外,设13个布政使司,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广、贵州、云南、四川9个省属于这一范围。除去浙江本省,到另外8个省去就得走这条路。清代有28个行省,属于这个范围的仍然是这9个省,只是湖广省分出湖北,改成湖南,其余省名称与明代相同。民国与清代也是相同的。这样一想,我觉得“八省通衢”之说是有道理的。南宋时首都在杭州,但是自浙江至南方各省,仍然要走这条路。这里面不包括安徽,因为到安徽去,还有其他路可走,不一定走这条路。于此可见,常山、玉山、被称为“八省通衢”是有道理的。说衢州是“八省通衢”,同时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有人说衢州因为是“八省通衢”而得名,跟认为是“四省通衢”而得名一样,都是荒谬的。
衢州的得名,只能按唐代人记唐代事、最可靠、最有权威的《元和郡县志》的记述:“以州有三衢山,因取其名”。年代越晚的记述就越不足为据。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实际上并无分歧,而是非常一致的。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出版的不同版本的《辞海》和《辞源》,在“衢州”条下,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因境内有三衢山得名”,这就是明证。而且,在唐宋元明清的文人著作中,“三衢”一直是“衢州”的代名词。借据市志办选编的《丛录》中的诗词曲,题目中提到“三衢”的,就有九人十首。其中,唐代有罗隐、宋代有杨万里、曾几、陈亮、程宿,元代有萨都剌、张可久、张雨,清代有陈韶。有些衢州的历史人物,则自称是三衢人。但是,不论是外籍人、本籍人,都没有以“通衢”来称呼衢州的。
三衢山在哪里?连《释“衢”》的作者也客观地指出:成书于唐代的杜佑《通典》就明确记载:“山在州西,盖常山县境内。”宋元之际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也作同样记载。常山旧志记载更明确,三衢山在县北25里的宋畈乡,民国时期,这里就叫三衢乡。
三衢山在古代是很出名的,不然的话,衢州不会以此山得名,三衢也不会成为衢州的代名词。到近现代,名气似乎不那么大了。我不是常山人,1950年我到常山初次看到三衢山,真是感到吃惊。怎么整座山几乎全是岩石组成,真是奇峰怪石,层峦叠嶂,不可名状。事后知道这就是优质石灰岩,从宋畈向西延伸到辉埠镇的灰山底有十多里路长。1985年我出差到江西省玉山县,才看到同样是石灰岩组成的山。江山水泥厂在那里开采石灰石,用火车运去烧水泥。很明显,问题在于常山没有通火车。现在,三衢山的优质石灰岩也在得到开发利用,宋畈乡、东鲁乡,都在那里办起了水泥厂,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衢州以境内有三衢山得名,这是古籍有明确记载,且是学术界公认的。可是有些衢州人,似难接受,硬要说因是“四省通衢”而得名,这是什么原因?是一种怎么心态?我不敢妄加猜测。
我的上述看法,也是一家之言。可能会有不妥之处,使某些衢州人看了感到不以为然。欢迎提出批评指正,也可以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争鸣。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
(本文曾于1994年刊于《衢州社科学刊》第3期。)
赵抃轶事与赵公岩
明清时代风行全国的少儿蒙学读本《幼学琼林》中有一句:“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注文中说:“赵抃,谥清献,宋神宗时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声凛京师,咸目为铁面御史,言正直无私也。”仅凭这一记述就可以肯定,赵抃是衢州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正史《宋史》有传,《衢州市志》也已立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中也作为名人来介绍。但是,他的事迹,远不是“铁面御史”四个字概括得了的。现根据有关史料,讲几则轶事,可以看出赵抃这个历史人物的各个侧面。
一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赵抃以大资政知越州。当时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的竟达十之六七。各州都在通衢大道上贴出告示,禁止人们抬高米价。独有赵抃贴出告示,允许大米可以提高价格出售。这样一来,各州的米商都到越州去卖米。结果,越州的米价反而更便宜,老百姓也没有饿死的(见《宋稗类钞》43页)。看来,赵抃还懂得一些经济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一点启示。
二
赵抃这个“铁面御史”,是否任何时候都板起面孔,使人望而生畏?看来未必。他在四川做官时,有一天,见到一个头戴杏花的妓女,觉得很漂亮。一时高兴,就开玩笑地说:“头上杏花真可幸。”那位妓女随口应声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赵抃听了更加高兴。到晚上,赵抃问值班的老兵:“你知道那个妓女的住址吗?”老兵道:“我知道。”赵抃说:“你给我把她叫来。”老兵就去了。到二鼓时分,还不见来。再叫人去催,忽而又说别去叫她了。那个老兵突然从幕后走出来。赵抃看了奇怪,问是怎么回事?老兵说:“我估计相公叫我去叫妓女,只是一时高兴。过一会儿,这个念头就没有了。所以你让我去叫妓女,其实我根本不曾去。”(见《宋稗类钞》208页)这件事说明赵抃这个“铁面御史”并非任何时候都板起面孔,但赵抃毕竟还是赵抃,不会让妓女来搞“三陪”。
三
赵抃在个人生活中有个规矩:每天夜晚都要焚香默告天帝。有人问他:你在默默祝祷什么?赵抃说:我并没有在秘密祝祷什么,我只是从小就立下这么个规矩,白天干了什么,夜晚就奏告天帝。其实,人在苍芒无边的宇宙中,显得非常渺小的。我个人这点心意,天帝也未必都知道。我这样做,只不过每天防范检点一下,见不得人、不可奏告的事就不会去做了。(见《宋稗类钞》280页)看来赵抃的廉洁自律是搞的很好的。在思想上筑了一道防线。
四
赵抃有个座右铭,现全文抄录如下:“依本分,莫妄想。争先径路机关恶,退后语言滋味长。爽口物多须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得便宜处莫再去,怕人知事莫萌心。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简。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道。良田万顷,日食二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说得一尺,行得一寸。天道尚左,星辰左转。地道尚右,瓜瓠右累。蚁穴知雨,乌鹊知风。燕避戊已。鹊背太岁。鱼聚北道,针浮南指。葵知向日,菊知陨霜。此物之灵也。人有不节醉饱,不谨寒暑,孰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座右铭。”(见《宋稗类钞》475页)这篇座右铭,涉及的内容较多,值得进行研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篇座右铭的内容,跟时下流行的一切向钱看、追求吃喝玩乐、潇洒一回、过把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值得借鉴的,恰恰也在这里。
五
赵抃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五灯会元》记载了他的事迹。说他四十多岁就“摈去声色,系心宗教”了。当时金陵蒋山法泉佛慧禅师到衢州的南禅寺来居住,赵抃常去见他,和佛慧禅师交上了朋友。后来赵抃到青州去当知州,有一天冥坐,在打雷声中豁然大悟,并作了一首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佛慧禅师得知后笑道:“赵阅道撞彩了。”赵抃在72岁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归里,作高斋居住,题偈道:“腰佩黄金已退藏,筒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临终写信给佛慧禅师:“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赵抃逝世后,佛慧禅师作了一首偈表示追悼:“仕也帮为瑞,归欤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冰壶彻底清。春风瀔水路,孤月照去明。”(见《五灯会元》1059页,同时也见民国《衢县志》)
六
常山县宋畈乡境内的三衢山西侧,有个岩洞,叫赵公岩,相传赵抃曾在里面读书。因赵抃谥清献,所以又叫“清献书岩。”光绪《常山县志》收录了两首咏赵公岩的诗,一道是张弼的五绝:“琴鹤久沉沦,清风振无极。岩前书带草,依然天水碧。”另一首是汪鼓龄的七律:“山石巑岏洞壑深,扶筇结伴此登临。云翔似舞当时鹤,滴溜如听旧日琴。百里遥峰形杂沓,千年古木气萧森。空留往迹怀前哲,独立崇冈拄杖吟。”
三衢山是衢州境内的名山,衢州由此得名。在古籍中,衢州人往往自称或被称为“三衢人”。可见此山在历史上影响之大。三衢山西侧的赵公岩,更是一处胜景。洞中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比较清晰的有民国十九年宋畈人汪楫题刻的五律:“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依岩消白日,枕石问苍天。腊尽寒归路,檀香薄有田。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李赓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