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天青石)环保丨南部山区变迁记

发布时间:2019-08-14 10:18:06   编辑:石材网

南部山区变迁记

撰 稿 人:董继涛

单      位: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今年五一假期带家人到南部山区游玩,由县城驱车向南约三公里,便来到嘉祥县的南外环路,再沿“嘉祥绿道”继续向南,一路走来,满眼的翠绿扑面而来,铺满山野的青草随风舞动,曾经消失的松树林在封山育林后又变得郁郁葱葱,恢复了往日的秀美翠真之颜。这些大山虽然还可以看出曾被开采的痕迹,但已逐渐被绿色覆盖,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反而呈现出一种残缺的美。道路两旁墨绿苍翠,山上和路边游人如织,大多是县城或济宁周边地区闻名而来的短途游客。儿子在车上问我:“爸爸,你从前说在南部山区工作时,山上环境可差了,原来你在骗我,你看,这里景色多美啊!”我笑笑,近几年虽然很少再来南部山区,但每次来总能感受到不同的变化,这里确实是越来越美了,我回答他:“我说的是治理前的样子,经过多年的治理,景色自然是不同了。”

是啊,这里的树木也许没有江南的苍翠欲滴,没有东北林海的雄伟壮观,却是咱们嘉祥人在荒山上,用人力背土上山,铺设千米管道引水浇灌,在石头上凿壁挖坑种下的点点新绿呢!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看着这青山、绿水、游人还有果农的笑脸,我的思绪回到了十几年前。

2003年,嘉祥县为加强南部山区山石资源开发管理,决定成立县矿产资源监察大队,当时我刚从部队复员,通过笔试和面试,我成为了一名矿产资源监察队员,被分配到纸坊监察三中队。

今年五一假期带家人到南部山区游玩,由县城驱车向南约三公里,便来到嘉祥县的南外环路,再沿“嘉祥绿道”继续向南,一路走来,满眼的翠绿扑面而来,铺满山野的青草随风舞动,曾经消失的松树林在封山育林后又变得郁郁葱葱,恢复了往日的秀美翠真之颜。这些大山虽然还可以看出曾被开采的痕迹,但已逐渐被绿色覆盖,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反而呈现出一种残缺的美。道路两旁墨绿苍翠,山上和路边游人如织,大多是县城或济宁周边地区闻名而来的短途游客。儿子在车上问我:“爸爸,你从前说在南部山区工作时,山上环境可差了,原来你在骗我,你看,这里景色多美啊!”我笑笑,近几年虽然很少再来南部山区,但每次来总能感受到不同的变化,这里确实是越来越美了,我回答他:“我说的是治理前的样子,经过多年的治理,景色自然是不同了。”

是啊,这里的树木也许没有江南的苍翠欲滴,没有东北林海的雄伟壮观,却是咱们嘉祥人在荒山上,用人力背土上山,铺设千米管道引水浇灌,在石头上凿壁挖坑种下的点点新绿呢!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看着这青山、绿水、游人还有果农的笑脸,我的思绪回到了十几年前。

2003年,嘉祥县为加强南部山区山石资源开发管理,决定成立县矿产资源监察大队,当时我刚从部队复员,通过笔试和面试,我成为了一名矿产资源监察队员,被分配到纸坊监察三中队。

因自幼在县城上学,后来又在部队服役多年,所以对南部山区了解并不多。参加工作前,听朋友介绍说,纸坊镇是经济强镇,山石资源丰富,石材是支柱产业。在我的印像里,大山或是清秀,或是巍峨,但当我真正走进当时的南部山区,颠覆了我对山区的印像。

这是什么样的山啊!被开采后大面积裸露的山体像一个个残缺的肢体随处可见。盘踞在山下及主要道路两侧的石灰窑如炮楼般耸立,恶魔般向天空吞云吐雾。路两侧石粉堆积,裸露在阳光下风起沙扬。沉闷地炮声震的大地在颤动,让人不寒而栗。路上拥满了拉着石料的车辆,留下一阵白烟扬长而去。干渴没有植被的泥土像一张张欲哭无泪面容刺得人隐隐作痛。

矿管三中队第一任队长姓程,是个“老矿管”,他告诉我们,嘉祥县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石材集散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嘉祥县山石资源开采业便以形成了石子、石灰、锯石及异型材、石雕、水泥等5大产品系列,年产值达20亿元。但是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一些群众只算“经济帐”,不算“生态帐”,对山石资源进行掠夺式、破坏性地开发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对这种感受愈加地深刻,在山区,树上的叶子是白色的,水是黑色的,当地群众出门已经习惯了戴上帽子和口罩。在石灰窑、石料厂的打工者,常年在浓烈的石灰粉末里劳作,肺病发病率逐年呈高发趋势。

然而,资源的消耗并没有使当地群众发家致富,河北曲阳、山东青州、福建水头等地都大量收购我县的天青石材,囤积用于再加工,而我县石材业加工工艺粗糙,开采企业恶意竞争,石材市场缺乏有效管理,虽然资源开采量逐年上升,却陷入了既不富百姓,也不富财政的尴尬局面。当时矿产资源监察大队的副大队长张平经常说:老百姓现在看山不稀罕,但如果是这种开法,用不了五十年,嘉祥连一个山头也看不见喽。一位在嘉祥采风的诗人目睹了当时的情景,悲痛地写道: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才知道珍贵,对资源的掠夺,是对子孙最大的犯罪。无序疯狂的开发,必然会遭受大自然无情的回击,块块石料,也许会带来短暂的富裕,隆隆爆破声,伴随的却是青山绿水的叹息。

石块在哀泣,群众在呼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痛定思痛,断然决定举全县之力,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全县上下封山育林,美化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碧水。

2010年的初春,寒冬刚过,大地开始复苏,但天气依然寒冷。这一年的3月20日,嘉祥县在纸坊镇第三中学的操场上召开了南部山区综合整治暨封山育林万人誓师大会。

北风猎猎,红旗飘扬,这是一次战士出征的动员,这是一次嘉祥改革发展史上应该铭记的日子。全县各级各部门近万人列队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大会。

当时我已由纸坊三中队调到县局工作,也参加了这次誓师大会,站在台下的我,亲眼目睹了时任县委书记李长胜同志迎着寒风,发出的向荒山进军的动员令:开弓没有回头箭,任何艰难都动摇不了县委县政府誓把荒山变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任何险阻都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广大干部群众要立即行动进来,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拼上豁上,坚决夺取全县南部山区综合整治即荒山绿化战役的全面胜利。

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全面封山禁采的序幕。县里成立了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时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玄志祥同志任指挥长,下设督导检查、封山控采、绿化育林等8个工作组。我们国土局的同志更是作为主力军,全员参战。

2010年5月29日,在指挥部的指挥下,一台大型挖掘机铲向机场路西侧的“青龙山”窑,碎石红土倒下的同时,打响了南部山区封山禁采攻坚战的“第一枪”。

但实施封山禁采,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山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开山打石是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在山区,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材产业的群众多达十万余人,封山之后,这部分群众的生活怎么办?嘉祥被誉为中国“石雕之乡”、“天青石之乡”,曾连续多年举办“石雕艺术节”,实施封山禁采后,“石雕之乡”的名头能否保留成为未知。采石业每年为县财政带来近亿元收入,封山后,县里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同时用于修复、治理、绿化、扶持开采户转型等等所需资金还要远超亿元。一面是金山银山,一面是绿水青山,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嘉祥县委县政府意见坚定而统一:必须将南部山区综合治理进行到底,特殊时期转型之痛必须承受,半途而废后患无穷,以后承受得会更重更痛。

2011年,为了让开采户平稳下山转型,县里印发了“致南部山区山石开采加工户的一封信”,我们挨家挨户发到群众手里。当时县里还提出了“走出大山,天地更宽”“封山不忘群众致富,转型不忘服务引路”的指导方针,编印了致富项目手册,建立起致富项目库,提供100个致富项目。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专门开辟了南部山区石材产业转型户“绿色通道”,石材加工户纷纷下山转型,为和谐下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做好南部山区封山的同时,县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绿化荒山、美化家园”活动,来自全县的机关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而来,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朝气蓬勃的学生,都在荒山上留下了自己的绿色希望。“十万采石群众下山转型”与“十万干群上山育林”的壮观景象,永远镌刻在嘉祥历史的丰碑上。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电视机前聆听报告的我,每当听到提到“生态”两个字,总会想到南部山区的变化。我在想,嘉祥县所走的路,不正是沿着生态文明理念在坚定前行吗,又似乎是对嘉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总结。我被生态文明理念折服,也为嘉祥县的正确抉择而骄傲。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封山禁采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盗采山石资源的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山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封山禁采后石料价格一路攀升,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一些违法盗采人员又伺机而动,利用节假日或晚上实施盗采。县委县政府立即加大措施,从县纪委、国土资源、公安、林业、交通等部门和有关镇街抽调人员组成封山禁采专班,实施24小时全天候巡查,队员们顶高温、冒严寒,工作在一线,吃住在一线,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一直坚持到今天。同事许连捷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山,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正是有了他们的日夜付出,才巩固了这来之不易的封禁成果。

据统计,2010年-2013年,嘉祥县共封山65座,绿化58座,拆除变压器127台,关停石子机172部、山锯628盘、石塘坑461个,拆除石灰窑46座,基本实现了“和谐拆除、平安下山、平稳转型”的工作目标。

至2013年底,南部山区的所有山头已全部实施了封禁,基本具备了生态修复的条件。然而,长期粗放式地开采,已造成三分之二的山体破损严重。

封山禁采只是迈出了山区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新山区,才是县里瞄准的目标。

南部山区是我县风景旅游集中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及曾子庙、青山旅游区、法云寺等核心景区就分布在这里。2008年,位于山区腹地的军用机场通过改建成为军民两用机场,这里也成为了外地游客到济宁之后的必经之地。加之嘉祥区位优越,水、陆、空、铁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就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一短板,制约着山区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2013—2014年,嘉祥县在财政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投资近亿元,修建了贯穿山区南北的“嘉山绿道”,成为了打通城区与山区的“主动脉”,为此后的山区综合治理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10月21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各地矿山整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嘉祥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上效果显著,极具代表性,特邀时任县长周生宏同志参加,并作了题为《创新治理模式,建设生态嘉祥》的主题演讲。当时我已在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工作,作为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跟随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负责周县长演讲时同步播放PPT。PPT中的照片是精心筛选的,既有山区治理前的满目疮痍,治理时的拼搏奋进,也有治理后的漫山翠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嘉祥县的生态建设历程生动地呈现在各国代表面前。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专家学者和矿业企业代表聆听了这次报告,感叹于嘉祥人民的执着与努力,对嘉祥的生态治理工作给予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作为报告团的一员,能把矿山治理的“嘉祥模式”介绍给全国甚至世界,我感觉无比自豪。

2015年,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地质环境治理现场会,主会场设在济宁,并将嘉祥县南部山区的九顶山作为主要观摩点。当时我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文字工作,撰写解说词的重任交给了我。那是6月份的一个下午,为了写好解说词,我独自驱车来到九顶山,边走边看边想。忽然,远处传来敲打石头的声音。“难道现在还有开山的吗?”闻声寻去,竟是几个石匠在修建石阶。“老乡,忙着呐?”“是啊,给山上修条路”“看手艺不孬,原来是干啥的?”“原来是开山打石头的,现在镇上让俺们修条路,来了游客好走咧”。一段对话瞬间让我找到了灵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工具还是那把铁锤和铁钻,却实现了由破坏到治理的转变。

2017年2月21日,已担任县委书记的周生宏同志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万人大会,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施政理念,并根据南部山区的发展实际,作出了“南部山区由封山禁采向封治并举、绿色崛起转变”的思路。当年的县委1号文件明确了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工作事项,实行分线作战机制,共划分五条工作线,其中一条就是“文化旅游工作线”,由县政协主席王贤明同志任指挥长,下设文化旅游产业推进组,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此时,打造南部山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已应运而生。

随后,常山、青山、樱花大道、临菏四条旅游路相继修通,与嘉山绿道织成一张网,将所有的山头与旅游景点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全域景区框架初显。武氏祠景区、曾子文化旅游区、青山景区、卧龙湖景区等13个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58亿元,规模为历年最高。文旅事业的发展活跃了当地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还形成了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了中外客商的目光,前来参观考察的代表团络绎不绝。原本是短板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我县发展的最大优势,由嘉祥县城建集团总投资3.2亿元兴建的青山寺景区,试开园当天,就吸引来十万游客。

南部山区,已由当初的满目疮痍、荒芜凋敝,蜕变成鲁西南闻名的天然“氧吧”,成为周边游客旅游的首选之地,更是专家学者研究汉画石刻、曾子思想的文化圣地。生态建设,让山区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走出了一条“富”与“美”相结合的新路子。

嘉祥县“十年磨一剑”对南部山区实施综合整治,是对“靠山吃山”传统思想的洗礼,是对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是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体现,更是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两山”理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代嘉祥人用勤劳和智慧,给自然留下了更多美丽空间,给农业留下了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此时,我登上九顶山,视野非常开阔,放眼望去,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已全部栽种上了松柏、大叶女贞等树木,为原本光秃秃的山体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远远望去,好美的景致啊!

仔细看,在山脚下还留下了一座没有拆除的石灰窑,听说这是当时一位县领导特意留下的,他说:留下这座石灰窑吧,它是我们从破坏自然、顺应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见证者,也将默默地为后人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自然的故事。

在我的印像里,大山或是清秀,或是巍峨,但当我真正走进当时的南部山区,颠覆了我对山区的印像。

这是什么样的山啊!被开采后大面积裸露的山体像一个个残缺的肢体随处可见。盘踞在山下及主要道路两侧的石灰窑如炮楼般耸立,恶魔般向天空吞云吐雾。路两侧石粉堆积,裸露在阳光下风起沙扬。沉闷地炮声震的大地在颤动,让人不寒而栗。路上拥满了拉着石料的车辆,留下一阵白烟扬长而去。干渴没有植被的泥土像一张张欲哭无泪面容刺得人隐隐作痛。

矿管三中队第一任队长姓程,是个“老矿管”,他告诉我们,嘉祥县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石材集散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嘉祥县山石资源开采业便以形成了石子、石灰、锯石及异型材、石雕、水泥等5大产品系列,年产值达20亿元。但是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一些群众只算“经济帐”,不算“生态帐”,对山石资源进行掠夺式、破坏性地开发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对这种感受愈加地深刻,在山区,树上的叶子是白色的,水是黑色的,当地群众出门已经习惯了戴上帽子和口罩。在石灰窑、石料厂的打工者,常年在浓烈的石灰粉末里劳作,肺病发病率逐年呈高发趋势。

然而,资源的消耗并没有使当地群众发家致富,河北曲阳、山东青州、福建水头等地都大量收购我县的天青石材,囤积用于再加工,而我县石材业加工工艺粗糙,开采企业恶意竞争,石材市场缺乏有效管理,虽然资源开采量逐年上升,却陷入了既不富百姓,也不富财政的尴尬局面。当时矿产资源监察大队的副大队长张平经常说:老百姓现在看山不稀罕,但如果是这种开法,用不了五十年,嘉祥连一个山头也看不见喽。一位在嘉祥采风的诗人目睹了当时的情景,悲痛地写道: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才知道珍贵,对资源的掠夺,是对子孙最大的犯罪。无序疯狂的开发,必然会遭受大自然无情的回击,块块石料,也许会带来短暂的富裕,隆隆爆破声,伴随的却是青山绿水的叹息。

石块在哀泣,群众在呼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痛定思痛,断然决定举全县之力,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全县上下封山育林,美化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碧水。

2010年的初春,寒冬刚过,大地开始复苏,但天气依然寒冷。这一年的3月20日,嘉祥县在纸坊镇第三中学的操场上召开了南部山区综合整治暨封山育林万人誓师大会。

北风猎猎,红旗飘扬,这是一次战士出征的动员,这是一次嘉祥改革发展史上应该铭记的日子。全县各级各部门近万人列队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大会。

当时我已由纸坊三中队调到县局工作,也参加了这次誓师大会,站在台下的我,亲眼目睹了时任县委书记李长胜同志迎着寒风,发出的向荒山进军的动员令:开弓没有回头箭,任何艰难都动摇不了县委县政府誓把荒山变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任何险阻都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广大干部群众要立即行动进来,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拼上豁上,坚决夺取全县南部山区综合整治即荒山绿化战役的全面胜利。

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全面封山禁采的序幕。县里成立了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时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玄志祥同志任指挥长,下设督导检查、封山控采、绿化育林等8个工作组。我们国土局的同志更是作为主力军,全员参战。

2010年5月29日,在指挥部的指挥下,一台大型挖掘机铲向机场路西侧的“青龙山”窑,碎石红土倒下的同时,打响了南部山区封山禁采攻坚战的“第一枪”。

但实施封山禁采,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山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开山打石是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在山区,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材产业的群众多达十万余人,封山之后,这部分群众的生活怎么办?嘉祥被誉为中国“石雕之乡”、“天青石之乡”,曾连续多年举办“石雕艺术节”,实施封山禁采后,“石雕之乡”的名头能否保留成为未知。采石业每年为县财政带来近亿元收入,封山后,县里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同时用于修复、治理、绿化、扶持开采户转型等等所需资金还要远超亿元。一面是金山银山,一面是绿水青山,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嘉祥县委县政府意见坚定而统一:必须将南部山区综合治理进行到底,特殊时期转型之痛必须承受,半途而废后患无穷,以后承受得会更重更痛。

2011年,为了让开采户平稳下山转型,县里印发了“致南部山区山石开采加工户的一封信”,我们挨家挨户发到群众手里。当时县里还提出了“走出大山,天地更宽”“封山不忘群众致富,转型不忘服务引路”的指导方针,编印了致富项目手册,建立起致富项目库,提供100个致富项目。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专门开辟了南部山区石材产业转型户“绿色通道”,石材加工户纷纷下山转型,为和谐下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做好南部山区封山的同时,县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绿化荒山、美化家园”活动,来自全县的机关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而来,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朝气蓬勃的学生,都在荒山上留下了自己的绿色希望。“十万采石群众下山转型”与“十万干群上山育林”的壮观景象,永远镌刻在嘉祥历史的丰碑上。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电视机前聆听报告的我,每当听到提到“生态”两个字,总会想到南部山区的变化。我在想,嘉祥县所走的路,不正是沿着生态文明理念在坚定前行吗,又似乎是对嘉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总结。我被生态文明理念折服,也为嘉祥县的正确抉择而骄傲。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封山禁采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盗采山石资源的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山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封山禁采后石料价格一路攀升,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一些违法盗采人员又伺机而动,利用节假日或晚上实施盗采。县委县政府立即加大措施,从县纪委、国土资源、公安、林业、交通等部门和有关镇街抽调人员组成封山禁采专班,实施24小时全天候巡查,队员们顶高温、冒严寒,工作在一线,吃住在一线,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一直坚持到今天。同事许连捷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山,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正是有了他们的日夜付出,才巩固了这来之不易的封禁成果。

据统计,2010年-2013年,嘉祥县共封山65座,绿化58座,拆除变压器127台,关停石子机172部、山锯628盘、石塘坑461个,拆除石灰窑46座,基本实现了“和谐拆除、平安下山、平稳转型”的工作目标。

至2013年底,南部山区的所有山头已全部实施了封禁,基本具备了生态修复的条件。然而,长期粗放式地开采,已造成三分之二的山体破损严重。

封山禁采只是迈出了山区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新山区,才是县里瞄准的目标。

南部山区是我县风景旅游集中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及曾子庙、青山旅游区、法云寺等核心景区就分布在这里。2008年,位于山区腹地的军用机场通过改建成为军民两用机场,这里也成为了外地游客到济宁之后的必经之地。加之嘉祥区位优越,水、陆、空、铁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就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一短板,制约着山区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2013—2014年,嘉祥县在财政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投资近亿元,修建了贯穿山区南北的“嘉山绿道”,成为了打通城区与山区的“主动脉”,为此后的山区综合治理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10月21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各地矿山整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嘉祥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上效果显著,极具代表性,特邀时任县长周生宏同志参加,并作了题为《创新治理模式,建设生态嘉祥》的主题演讲。当时我已在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工作,作为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跟随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负责周县长演讲时同步播放PPT。PPT中的照片是精心筛选的,既有山区治理前的满目疮痍,治理时的拼搏奋进,也有治理后的漫山翠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嘉祥县的生态建设历程生动地呈现在各国代表面前。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专家学者和矿业企业代表聆听了这次报告,感叹于嘉祥人民的执着与努力,对嘉祥的生态治理工作给予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作为报告团的一员,能把矿山治理的“嘉祥模式”介绍给全国甚至世界,我感觉无比自豪。

2015年,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地质环境治理现场会,主会场设在济宁,并将嘉祥县南部山区的九顶山作为主要观摩点。当时我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文字工作,撰写解说词的重任交给了我。那是6月份的一个下午,为了写好解说词,我独自驱车来到九顶山,边走边看边想。忽然,远处传来敲打石头的声音。“难道现在还有开山的吗?”闻声寻去,竟是几个石匠在修建石阶。“老乡,忙着呐?”“是啊,给山上修条路”“看手艺不孬,原来是干啥的?”“原来是开山打石头的,现在镇上让俺们修条路,来了游客好走咧”。一段对话瞬间让我找到了灵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工具还是那把铁锤和铁钻,却实现了由破坏到治理的转变。

2017年2月21日,已担任县委书记的周生宏同志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万人大会,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施政理念,并根据南部山区的发展实际,作出了“南部山区由封山禁采向封治并举、绿色崛起转变”的思路。当年的县委1号文件明确了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工作事项,实行分线作战机制,共划分五条工作线,其中一条就是“文化旅游工作线”,由县政协主席王贤明同志任指挥长,下设文化旅游产业推进组,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此时,打造南部山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已应运而生。

随后,常山、青山、樱花大道、临菏四条旅游路相继修通,与嘉山绿道织成一张网,将所有的山头与旅游景点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全域景区框架初显。武氏祠景区、曾子文化旅游区、青山景区、卧龙湖景区等13个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58亿元,规模为历年最高。文旅事业的发展活跃了当地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还形成了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了中外客商的目光,前来参观考察的代表团络绎不绝。原本是短板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我县发展的最大优势,由嘉祥县城建集团总投资3.2亿元兴建的青山寺景区,试开园当天,就吸引来十万游客。

南部山区,已由当初的满目疮痍、荒芜凋敝,蜕变成鲁西南闻名的天然“氧吧”,成为周边游客旅游的首选之地,更是专家学者研究汉画石刻、曾子思想的文化圣地。生态建设,让山区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走出了一条“富”与“美”相结合的新路子。

嘉祥县“十年磨一剑”对南部山区实施综合整治,是对“靠山吃山”传统思想的洗礼,是对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是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体现,更是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两山”理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代嘉祥人用勤劳和智慧,给自然留下了更多美丽空间,给农业留下了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此时,我登上九顶山,视野非常开阔,放眼望去,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已全部栽种上了松柏、大叶女贞等树木,为原本光秃秃的山体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远远望去,好美的景致啊!

仔细看,在山脚下还留下了一座没有拆除的石灰窑,听说这是当时一位县领导特意留下的,他说:留下这座石灰窑吧,它是我们从破坏自然、顺应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见证者,也将默默地为后人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自然的故事。



来源:365中国石材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