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中的拍摄技巧

发布时间:2009-05-16 00:00:00   编辑:石材网

对于展览会摄影,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介绍这方面摄影技巧的文章非常少。之所以少,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觉得这类拍摄很简单,和扫街没什么区别,所以技术含量比较低,只要摁摁快门就可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大家可以回头看看自己拍的片子,问题不禁而出,比较普遍的是曝光和构图,白平衡不准也暴露无疑。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从器材准备到拍摄技巧,一条龙的进行介绍。

器材准备

展会拍摄对于器材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拍摄车展,最主要的是利用中长焦镜头,而且光圈越大越好,这主要是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光线的不稳定性。一些中高端的消费级数码机也能够胜任这样的角色,例如索尼R1、富士的S9600、索尼的H5等等,但在快门滞后上的劣势让它们在捕捉能力上要有所差距,另外由于噪点的控制能力和数码单反相机有所差距,在需要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保证安全快门的情况下,画面的精细度会明显下降。

如果拍摄艺术品展会,由于大部分是静态物品,所以数码单反相机和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差距就没有那么明显,但对于镜头的素质以及拍摄技巧要求更高,例如拍摄一些被玻璃罩住的工艺品或者拍摄墙上悬挂的画,数码单反相机与标头的搭配是最合适的,一方面有大光圈的保障,另外一方面镜头抗畸变和色彩还原都可以达到最佳境界。消费级数码相机中,佳能G7、尼康P5000、理光GR-D也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很多摄影爱好者会考虑带上三脚架前往,但我却觉得不合适。一方面,三脚架的体积过大,不便于携带;另一方面,三脚架在使用的时候,需要足够的空间来支撑,但在展会这样拥挤的场合中,根本就不会给你机会悠闲的摆弄,所以选择携带轻便且更具实用性的独脚架比较合适,独脚架的支撑力能够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

如果去拍摄艺术品展会的话,闪光灯是千万不能用的,大多数的展品通常都是摆放在玻璃展览柜里面的,当闪光灯一闪,玻璃造成的反光就会在玻璃表面形成白花花一片,而且很多展会都是禁止使用闪光灯的。不过在这里,我还是不忘提醒大家,别忘记带上CPL镜片,它能够有效减弱或者消除玻璃表面的反光,这样一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反射光的困扰。

熟悉环境

熟悉环境,其实就是提前做好功课。

拍摄艺术品展会,我们需要对参加展会的物品进行了解,尤其是它的历史背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在取景和构图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取舍,挖掘细节魅力,突出物品本身的气质。

摄影技巧(艺术品篇)

艺术品展会相比车展的拍摄更加注重细节和摄影技巧的运用。我个人觉得拍摄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光的运用。普通的艺术品展会通常都是将展品平放在桌子上,前面放一个隔离栏,我们可以根据人工照明的功率和距离光源的远近来控制焦距,选择不同的测光点。当然,室内的光线都比较暗,由于很多时候是不允许打开闪光灯的,所以要通过独脚架来稳定相机,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重复。

上面这种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在更多时候我们所拍摄的物体都被摆放在玻璃展览柜里面的,而且顶部都会有色温偏暖的射灯烘托气氛,要想拍摄出近似完美的效果,第一道难关就是消除玻璃反光,文章开头器材准备的部分,我就说过用CPL镜。此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入射及反射角度的关系,避开部分反射光。第二道难关是测光,强烈的明暗反差和光影变化能够突出艺术品的视觉效果,选择点测光的话,虽然非常准确,但也很难控制。而如果选择中央重点测光模式,则拍摄出来的效果近似,但操作起来更为简单。另外,在展品与背景光线发生巨大反差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曝光补偿来进行调整。

白平衡方面解决起来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光源的色温基本都是统一的,加上数码相机拥有即拍即看的优势,所以通过相机预置的白平衡模式就可以进行调整。即便不准确,还可以删了重新拍。

在镜头焦距的控制和角度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平视,尤其是在拍摄书画作品的时候,切不可使用镜头的广角端拍摄,因为大部分相机的镜头在拉至广角端的时候,畸变和色散是严重的,加上我们在室内拍摄,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往往会将光圈打到最大,所以暗角也会出现,这会严重破坏拍摄画面的真实性。建议将镜头焦距控制在50-90mm之间。

最后,把我在拍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零碎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一是要多拍,像素和精度要设置成最大,这样方便后期调整,确保画质。二是如果把握不准确或者拍摄时间紧促的话,可以用RAW格式保存,把更多的工作留到后期,当然也可以用到包围曝光模式,不过有个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存储卡空间。三是千万不要耍小聪明,一些禁止拍摄的物品不要偷拍,因为到处都是监视探头,被抓到的后果有可能是格式化存储卡。

石材网 www.stone365.com)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