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玄武石粉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06-05-08 00:00:00   编辑:石材网

6日,在福建省决定5年后九市城区禁用黏土砖的消息刊登在《福建日报》一版的当天,一辆载着制砖机器的汽车正从厦门出发,赶往福鼎市白琳镇笑立砖厂。

机器并无特殊之处,然而,它所生产的砖与众不同:原料不用黏土,不要花钱,取自污泥,无需烧制,名为“免烧砖”。

砖厂经理叶礼方说,他们去年底从武汉大学一位研究硅酸盐的教授手中,买下“免烧砖”技术,今年1月投产,每天开工8小时,日产2.5万块,“基本上没有库存”,于是从厦门引入第二条生产线,扩大规模。

笑立“免烧砖”比黏土砖每块至少便宜3分钱,主要原因是其原料的92%取自过去被视作“麻烦制造者”的垃圾——污泥与玄武岩下脚料,全部免费。

据了解,白琳镇大嶂山玄武岩矿储量达3800万立方米,是全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之一。这一黑色“黄金”在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自1989年开采玄武岩、1990年成立金山工业区后,水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白琳镇,逼着当地政府与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起初,加工区企业的数量在短短三四年间,就增长了10倍多。1990年,20多家,1995年左右,200多家。企业剧增,因切割打磨产生的石粉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溪水,日积月累,沉淀到溪水下游,抬高了河床,污染了环境。群众意见纷纷:“你们搞石材赚钱,我们就该受污染啊?”

形势逼着政府与企业想办法治污。

“那时候,政府要求我们分散治理,搞沉淀池,待污泥沉淀后排放。”金源实业有限公司老板、白琳商会何会长说,“我们也是农民出身,看到污染,心里过意不去。”

然而,一个池子要占地百来平方米,而许多小厂家没有地方做池,因而污染仍然不小。到了1997年左右,位于工业区下游的翁江村,农田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当地政府为此斥资百万元,修了一条水渠,从邻近的百步溪引水。

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吴开石说,分散治理效果不佳。不少企业偷偷在下半夜排污,令人防不胜防。镇政府决定铺管道,建污水处理厂,集中沉淀治理。这一项目于1999年规划,2000年底投入运行,投入900多万元,可日处理污水1万吨。

没有想到,到2000年,工业区企业数发展至300多家,每日排放污水远远超出设计标准,其中不少仍然直接进入溪中。到2002年左右,10多年累积起的玄武石污泥,沉积在翁江村入海口,使部分滩涂颗粒无收。

环境恶化挑战着人们的智慧。

同年,当地政府融资千万元,扩建污水处理厂。2005年5月,新厂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2.5万吨,是过去的2.5倍。这虽然从源头上解决了水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但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污水的主要成分,是玄武石粉。经过竖流式过滤器以及离心机脱水后,石粉被筛出,每日多达200吨,需找3公里外的一个山谷填埋,不仅占用山林农田,还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运输费,一年100多万元。

能不能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呢?“去年起,我们就考虑着搞循环经济,利用污泥,延伸产业链。”白琳镇党委书记洪毅说。

“第一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污泥被运到附近农田里晾干填埋。我看到好好的农田被占用,很心疼,就想能不能将它利用起来。”笑立砖厂的另一位经营者杨应杰说起办厂的初衷。

政府与企业想到一块儿去了。

为了鼓励企业“吃”掉污泥,白琳镇政府决定,不仅免费提供污泥,还免费提供土地,把污水处理厂旁的一块预留地送给笑立砖厂用5年。两厂一墙之隔,他们还打算,建设一条传输带,直接把污泥从污水厂送到砖厂。

在这等优惠条件的刺激下,笑立砖厂在短短一个月里就办了起来。

目前,白琳镇共有“吃”泥砖厂两家,“吃”泥镶板厂一家,镇政府与工业区管委会还积极招商,引进消化污泥的企业。科技与垃圾结合,把比水泥粉还细小的玄武石粉变成了财富的源泉。

7日中午,记者站在翁江村边滩涂边,抬眼望去,只见,入海口的滩涂边堆积着从上游冲下来的玄武石污泥,整整10多年的沉淀,把以往渔村孩子们在上面欢快打滚的湿地覆盖了,只留下美好的回忆。也许,还需要10多年的冲刷,这片滩涂才能获得重生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