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石材产业发展历程:从资源挖掘到绿色崛起
发布时间:2025-07-01 16:20:43 编辑:石材网
随州,这片地处湖北北部的土地,北倚桐柏山,南临大洪山,东连大别山,地质构造的漫长演变赋予了它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材资源,成为了随州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颗闪耀之星。随州石材产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创业史诗,见证了从资源的初步挖掘到产业蓬勃兴起,再到面临困境后的转型与绿色崛起的全过程。
资源初现,产业萌芽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州石材产业开始在万和镇悄然萌芽。1993 年,万和镇石材工艺厂的成立,成为了这一产业发展的起点标志。彼时,人们对随州地下蕴藏的巨大石材财富仅有初步认知,万和镇石材工艺厂规模较小,技术也相对简单,主要以生产一些基础的石材工艺品和小型建筑石材为主。然而,这一小小的尝试,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第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为后续产业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进入 21 世纪,随州石材资源的潜力逐渐引起外界关注。随州石材以饰面用花岗岩为主,矿体主要分布在随县的吴山、万和、草店、淮河、小林以及广水市的吴店、郝店等地。其储量大、质量优、易开发的特点愈发凸显,石材品种丰富,涵盖黄金麻、白麻、芝麻灰、黄金钻、白金、卡基诺金六大系列。这些石材具有色差小、出材率高、耐压强度大、吸水性小等优良品质,广泛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建设项目,如外墙干挂、室内装饰、广场园林地铺等领域,具备了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招商引商,产业兴起
2005 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了。福建石材商人李昌喜听闻吴山有大量花岗岩,便入山探测并决定开采。2006 年,他带领团队先期投资 400 多万元在吴山镇办起了福磊石业有限公司,这一举措如同点燃了产业发展的导火索,吸引了众多福建商人纷至沓来。福建作为我国石材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开采技术、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成熟的销售渠道。闽商的大规模进驻,为随州石材产业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成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随州石材产业的发展进程。
短短几年间,随州石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2009 年 10 月 16 日,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随县吴山镇设立闽商石材工业园,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即组建园区管委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从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到行政审批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这些政策如同春风化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截至 2016 年底,石材产业累计投资 172 亿元,年创税收 2.3 亿元,占随县财政总收入的 29.8%。石材产业成为了随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业人员达 4 万人左右,年总收入 10 亿元以上;从事石材运输的有 6000 余人,运输车辆 3000 余台,年营运收入 6 亿元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6000 多人,年营业收入 3.1 亿元。随州石材产业迅速在全国市场崭露头角,高峰时期,随州石材的市场份额一度占到全国的 20% 左右,部分品种更是占据全国同类品种 80% 的市场份额,“随州花岗石产业集群” 的雏形已然形成。
发展遇困,转型探索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在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引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大量市场主体盲目涌入,导致随州石材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采取无序开采、越界开采等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造成了石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水土流失、植被受损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曾经的绿水青山,在过度开发下失去了往日的容颜,石材资源禀赋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随州石材产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与迷茫,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随县政府痛定思痛,果断按下了石材产业高速发展的 “暂停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型探索行动。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绿色发展,重塑格局
随县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全局、放眼长远,高质量编制《随县石材产业十年规划》,制定《随县石材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随县饰面用花岗岩石材产业规范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石材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产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规划的指引下,随县全面推进石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石材产业集群和石材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针对矿区分散、矿区面积盲目扩张、经营主体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随县坚持一盘棋思维,优化整合矿权布局。2021 年 1 月所有采矿权到期后,按照 “数量压减、规模适度” 的原则,将原有 18 个矿权整合优化为 6 个,设计年开采规模保持在 530 万立方米左右,开采面积控制在 10 平方公里左右,确保生产规模与矿山资源储量相匹配,从源头上杜绝了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问题。
在生态修复方面,随县下大力气开展矿山复绿及综合治理工程。2021 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 5.23 亿元,修复矿山开采平台 510 个、边坡 481 个,修复总面积 2.11 万亩,做到应覆尽覆、应绿尽绿。福昌、鸿盛、吴联、吴随等已出让的 4 个矿区已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矿山,吴联、吴随矿区被省自然资源厅推荐纳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如今,走进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景象,矿山开采平台覆土整理后,种上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矿区公路沿线、生产生活区域周边等 “边角地带”,经过整地、植树、复绿,变身为一处处 “小景点”,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随县积极推进石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投资 4.7 亿元,建成大岭矿区、董家庄矿区、白石岩矿区、吴山加工区综合利用项目,共计可处理尾料 1420 万吨;规划吴山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园,招引格耀、科能等新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可处理尾矿 1000 万吨以上;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探索开发新型建筑材料,持续推动锯泥锯粉、尾矿尾渣处理,全面做到 “吃干榨净”。随州市中润循环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投资 3 亿元建设的加工生产线,将石材边角废料集中收集,经过机器设备处理后,变成了商砼骨料、机制砂等建筑材料产品,既满足了建筑市场原材料需求,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石材固体废料处置难题。
同时,随县注重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投资 1.18 亿元,大力推进 “智慧矿山” 建设,建设集矿山智能底座、运营指挥中心、前端感知体系、运输调度系统、智慧应用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于一体的智慧矿山系统,对石材 “源头开采、中间运输、最终流向” 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防止超采乱采,减少污染,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随县积极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规划建设中国随县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延伸产业链企业落户随县。2023 年举办的 “中国随县石材行业招商签约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仪式” 活动,与山东临工、犇星新材料公司等全国 54 家知名企业签订入园协议,补齐了石材商贸、固废综合利用等多领域短板,构建起融合物流运输、石材贸易、配套设备制造及销售、综合服务业等于一体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石材产业向更高价值链攀升。
未来展望,砥砺前行
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变革,随州石材产业已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目前,随县共有吴山、万和两大石材产业园,具备年开采量 530 万立方米荒料、生产 1.8 亿平方米板材的能力,形成了从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到产品销售、废料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展望未来,随县石材产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力争到 “十四五” 末,全县石材产业产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服务更加发达、固废循环利用更加高效、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建设全面进入成熟阶段,实现开采数字化、加工园区化、固废资源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修复常态化,全力打造全产业链产值达 500 亿元、具有冲击千亿元潜力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构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露天石材产业发展示范高地。
随州石材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在探索中前行、在变革中发展的奋斗史。从最初的资源挖掘到产业兴起,再到遭遇困境后的转型突破,直至如今的绿色崛起,随州石材产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它不仅为随州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还为全国石材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相信在未来,随州石材产业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365中国石材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剧透 | 2019年厦门国际石材
下一篇: 麻城第一大支柱产业:石材产业年产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南阳立盛矿业有限公司以9560万元竞得内乡县七里坪乡韭菜山饰面用花岗岩矿采矿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