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洪强委员:吸引社会投入 修复矿山生态

发布时间:2020-01-08 16:49:28   编辑:石材网

郜洪强委员就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提出建议——吸引社会投入 修复矿山生态

2682处历史遗留矿山,待治理面积20.59万亩!怎样让这些燕赵大地上的“伤疤”尽快修复?省政协委员、省地矿局地质勘查技术中心主任郜洪强建议,矿山生态修复要走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之路,实现有投入有产出,形成产业化。

作为省地矿局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专家团队的首席专家,郜洪强委员与省地矿局矿山环境修复团队在多地尝试了多种矿山修复模式,有的成功了,有的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资金缺口大、治理难度高是两个主要原因。”郜洪强委员说。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激励、吸引社会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该意见为我省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郜洪强委员表示。

郜洪强委员建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制定操作性强的遗留矿山环境治理具体实施办法,将矿山复垦出的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料等方面收益全部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弥补财政资金不足。

为保证矿山环境治理效果,郜洪强委员和团队已经归纳出矿山复绿模式、农业用地模式、休闲公园模式、文化造景模式等八种矿山治理技术模式。“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省地矿局倡导的集矿山环境勘查、设计、施工于一体的EPC总承包治理的运作模式也正在推广。


来源:河北日报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