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千年:古埃及金字塔中运用的石材技术

发布时间:2016-08-05 17:08:29   编辑:石材网

胡夫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平面为正方形,四个立面墙壁均为等腰三角形,整体形成一个高约140米的正锥形体,是建筑形制最为成熟的金字塔中的一座,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声望。

据考古研究推算,用石灰岩和当地石材砌造而成的塔身,仪外饰面就用去约两百多万石块,且每个石块的平均重量达两吨多。由此可见,这座金字塔的建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历史记载,修建胡夫金宁塔所用的石块,大多取自于阿斯旺的采石场,因此仅石材运输工作就有很大的工程量,再加上垒砌、修造,据科学家估计需要近十多万的埃及民众,轮班工作,经过三十多年昼夜不停的赶工,才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这也表明了当时古埃及政治和经济的兴盛。

胡夫金字塔的人门位于北部墙壁上,值得一提的是,大门的设置并非紧接地面,而是在距地面十多米高处,并且在入口外部也覆盖有石材,这样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匪的进入。金字塔内部的墓室共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北部金字塔的入口,通过不同的廊道便可分别来到三个不同的墓室中。三个墓室有一个在地下,两个位于地上。位于地下的墓室,也是胡夫金字塔中被发现的第一个墓室,通过一条由入口向地下开挖的廊道,可直接到达这个最底层的墓室。在墓室内还有一个向内凿进的区域,但到了中途却没有连通其他的墓室而是突然中断,由此可见,当时的墓室似乎并没有完工。

在由入口通往地下墓室的中途,有一条向上凿出的曲折的、较为狭窄的竖井,通过竖井可到达中部(位于地面之上)的第二个墓室。但这个竖并的项部,通常都是用石板封死的。中部的这个墓室,人们认为是王后墓室,也有的人认为这里是用来放法老雕像的,至于·它真正的用途,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墓室的空间并不大,对于整个大金字塔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但这种中部悬空设置墓室的做法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是,这一中空的空间如何承受项部那么多石块的压力。而通过塔身中这一大一小两个墓室的设置,也表明了当时建造技术水平的提高。

除了地下墓室和塔身小墓室以外,胡夫金字塔最上部的法老墓室和大通廊,是金字塔建筑中最伟大的两项设置。大通廊是法老墓室与入口处转折连通的廊道,它的设置非常特殊,高度比其他廊道高出数倍,达8米多。最为特殊的是大通廊的结构。通廊沿一平缓的坡度上升,中部由阶梯连接,’两侧各由石块围合。坡道两侧石基座上均设置七层向上堆叠的石块,每层石块向外挑出七到/\厘米,以此类推逐次向上,到最上层时通廊两壁之间的宽度,只剩下一米多。在廊道的项部,也用大的石板覆盖,由于通廊有一定的坡度,为了使这些顶层石板更为坚固,建造者在墙项与石板连接处均设置齿凿,使每块石板斜插入齿凿并固定其中,使石板相互之间既成为一个整体的承重面,又相互独立,这样便可避免因一块石板下滑,而对其他部分承重结构的影响,可见当时的建造者已掌握了较高的建筑结构技术。

大通廊是胡夫金字塔较为特别的一部分,两侧采用逐层外挑的巨石垒砌而成。大通廊通向的法老墓室,也是胡夫金字塔中最重要的墓室。法老墓室是胡夫金字塔最上部的一个墓室,墓室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顶部采用九块花岗岩巨石板间隔垒砌,并在其上采用了两块斜向搭接的三角形分压式拱顶,可有效支撑金字塔顶部石块的压力。

法老墓室的屋顶由九块花岗岩板构成,屋顶上部还有四层平屋顶和一层尖屋顶,其中最项处两层巨石斜搭组成的三角形屋顶,可减少上部塔身的巨大压力。这些多层的巨大花岗岩石板之间并非是一块紧挨一块的简单叠砌而成,而是互相之间分隔而置,形成一间间封闭的小室,分隔小室的各层花岗岩板也被稳固地安插在两边的石槽中。这种独立分开的结构相当于给墓室加入了多重安全保险,即使是顶层石板断裂,也不会导致整个墓室塌陷。在整个金字塔中,无论是对三座墓室的设计还是对大通廊的设计,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显示了古埃及时期计算、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进步。

金字塔建成后,将死去的法老做成木乃伊放入棺木内安放在塔中,同时再加入一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从金字塔中设置假的廊道以及多层墓室大门这一系列措施也可看到,为了使墓室中这些珍贵之物免遭盗匪的掠取,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但这些精密的设置,依然没有使之逃脱盗墓者之手,金字塔从建成后即遭到不同时期后人的破坏,但奇怪的是,人们从未在金字塔中发现过真正的木乃伊。现今塔内只留下法老墓内的花岗岩石棺,法老真正的木乃伊以何种方式葬在何处,又是古埃及留下一个谜。

更多石材信息,请关注365石材网


来源:石匠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