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石材后发劣势的思考——STONE+TEC2007 纽伦堡国际石材展参会有感

发布时间:2007-08-29 00:00:00   编辑:石材网

山东勇进石材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勇进

2007年6月,两年一届的STONE+TEC2007在德国纽伦堡闭展。勇进石材已四次参加STONE+TEC,这次与以往三届参展时的心情完全不同,上几届参展时,面对应接不暇的客户,面对欧洲石材热闹的市场,面对我们中国石材的出口优势,心情是激动的、是骄傲的,可以说用豪情万丈形容也不过分。

而在这次展会上,参展商少、参观商也少。加上国内调整了石材出口退税政策,所以说在这次展会上大部分参展商感受到了不仅欧洲市场艰难、中国市场也艰难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前与好多国内外同行探讨中国石材未来的发展时,都表示对中国石材未来很有信心,大多看好中国石材的未来。因为我们有廉价的石材资源,有较低的人力成本,更因为我们是石材后发国家。先进的石材发达国家为我们中国石材提供了很多借鉴的经验,无论是矿山开发、设备利用、市场营销以及管理等,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后发优势,模仿先进石材生产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可走捷径,采用长跑中的跟随战术,尽可能地赶超意大利等石材强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石材王国!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前段时间我读了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的一篇文章《后发劣势》,才明白什么是中国石材的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的概念,英译名称叫做“对后来的诅咒”,意思是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缓,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中国上世纪50年代也自认为在电子工业中有后发优势,结果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成了历史笑话。当年在电子工业方面与中国差不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实实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成了工业大国。中国到处都有“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口号,这都是后发劣势的表现,而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的是,现在应该提倡“制度兴国”。

联想到我们中国石材,资源是很低廉,人力成本也不高,我们可以模仿任何一种石材设备,也可以模仿任何一种先进的石材生产技术。但为什么中国石材存在后发劣势呢?就是在企业管理上,在企业基本制度建设上与先进石材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有一家石材战略合作伙伴STEIN-DEPOT。这个公司每年的石材雕刻进口数t大约在40个柜左右,加上他们经营的其它产品,总量在150个柜左右。由于石材雕刻的品种繁多,其仓储、配送、安装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在STEIN-DEPOT,他们只用4个人即完成了全部从进口、仓储到销售配送、安装的全部工作,而且还包括他们经营的其它占多数的产品。工作效率之高令我们大为赞叹。因为这些工作量要是在我们中国至少需要40个人才能完成。

他们的秘密在哪里?那就是他们有一套完善的物流运作体系,特别是德国人严谨高效的职业习惯,使得所有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正是这些最基本的规范,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使得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也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试问一下我们中国石材同行,如果单将我们的人力成本提到像土耳其、希腊、西班牙,甚至意大利、德国一样高的话,咱们目前中国石材还能有几家企业生存下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我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人力成本、我们的资源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昂贵!目前就有很多石材同仁感受到了招工难,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的压力。

怎样将中国石材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我个人认为只有一条路可以行得通,那就是回归到管理的原点,回归企业基本制度建设,通过管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企业基本制度建设、流程再造是打造职业化优秀团队的重要武器。因为只有让员工做到了职业化,每位员工才会变得强大,从而形成职业化团队,进而才有我们企业的真正强大,才有我们中国石材的真正强大。

这次展会,中国石材工业协会邹传胜会长、刘建华秘书长直接到参展商的展位调研,共同商讨、分析石材的出品形势及发展思路,同时作国家宏观政策的宣贯与引导。我们参展商真正感到了来自协会的支持力量,因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材需求市场,加上中国人的勤劳聪明,只要我们狠下心来抓管理,靠规范的制度来打造我们的职业化石材队伍,提高我们的人均产出效率,就一定能把我们中国石材的后发劣势变成中国石材的后发优势!

(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