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大理石千岩万壑入画屏

发布时间:2010-05-13 00:00:00   编辑:石材网

墨绿的底色上爬满条条黑色纹理,像是亚马逊河穿过热带雨林;玫瑰红的底色上蔓延着伸展的“裂痕”,恍如进入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当这些美丽的纹路和瓷砖一结合,就成就了一种全新的装饰材料——人造大理石

仔细地研究天然石材的纹理,希望完完全全复制到工业化生产中来,这是人造大理石厂家正在不断深化的探索。在东莞,人造大理石也正被部分代理商全力推广。

目前人造大理石在东莞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一成,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像瓷砖一样,大批量地进入千家万户?

高仿大理石:花纹几可乱真

当记者来到市区新兴装饰城简一陶瓷门店采访的时候,他们刚刚完成新一轮的装修。

“我们每年都要将原来的装修敲掉,换上今年最新研发的产品。”简一陶瓷代理商陈道钢说,今年主打的产品就是最新系列的人造大理石。由于人造大理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简一陶瓷已经逐渐减少其他瓷砖产品的生产,而转向专门设计生产仿大理石产品。

天然大理石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自然形成的花纹,欣赏一块高品质的天然大理石,就像面对着一幅大自然的画卷。所以陈道钢称,对于制造商而言,仿大理石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最大困难就是对花纹的设计。

记者参观了其展出的几块最新仿大理石产品,发现人造石的曲折纹路确实非一般瓷砖可比,蜿蜒中给人一种千山万壑的壮丽感。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人造大理石可用于地板、墙面的装饰,甚至还可以用颜色和纹理较深的产品拼造墙画。[Page]

优势所在:使用安全 不易污损

陈道钢认为,人造大理石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使用上相对安全,而天然大理石的辐射众所周知,如果大面积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其次的优势,则是人造大理石硬度和光滑度都要比天然大理石高。陈道钢说,天然大理石质地较软,容易出现划痕,而且污渍很容易渗透,刚铺设的时候十分漂亮的石头,过两三年之后就可能污损得不堪入目。“用人造大理石的话,只要正常清洁,几乎可以说一辈子都不会变色。”

这一点得到了东莞设计人俱乐部设计师的支持。一名设计师告诉记者,把一滴墨水滴在天然大理石上面,超过一小时不清洗,就会留下再也清洗不去的污痕。

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业主愿意用人造大理石取代天然大理石,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如果用量比较大,很难保证天然大理石颜色的统一。”该设计师说,每一个大理石矿藏,出产的矿石颜色都不同,设计师在实际装修中常常为两批石头色差太大而烦恼。

适合对象:中等收入人群

“我一般是做别墅的装修设计”,这名设计师说,“对于经济承受能力很强的客户,他们无法接受人造大理石,因为品位确实不如天然大理石。”

东莞业内人士介绍,相比天然大理石动辄数千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人造大理石要便宜得多。不过,相对于各类瓷砖,人造大理石价格仍然较高。简一一名店员告诉记者,该品牌人造大理石平均价格在600元一平方米左右,其中一款仿造世界顶级大理石的产品售价达到2000元一平方米。这就造成了经济水平较差的业主,即便愿意使用却又付不起价钱。

因此,人造大理石的市场主要瞄向中等收入人群。陈道钢介绍,酒店等商务场所,也是人造大理石的重要消费者。[Page]

目前市场份额

还不足一成

相比普通瓷砖,人造大理石这种“特殊的瓷砖”对于不少消费者还是新事物,那么东莞市民对人造大理石石材到底有多大兴趣?记者走访多家石材建材商了解到,在东莞市场,实际上市场份额并不大,整个市场可能只占了不到一成。

东莞华夏石材的总监姚文争说,造成人造大理石需求量较小,除了价格因素之外,一些消费者对其原材料和生产方法不了解、厂家和经销商推广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

购买时最好索要指标证明

人造大理石是用天然大理石或花岗岩为填充料,用水泥、石膏和不饱和聚酯树脂为黏合剂,经搅拌成型、研磨、抛光后制成,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使用是安全的。“但如果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这种石材很可能存在高放射性和有害气体。因此购买这种石材,同样要向商家索要相关指标证明。”姚文争说。

TIPS

如何选购

人造大理石

一、看产品的横截面是否有气孔,如有,则该产品质地疏松,密度达不到≥2.40g/cm3,不能用于地面,特别是人流量较高的地面。

二、用眼观察产品表面有无砂窝和裂痕,如有,则说明该产品密度达不到要求。

三、合格产品的抛光度一般在79~90之间,因为人造大理石的内部结构中95%是天然大理石粉,所以抛光度较高。劣质产品树脂含量较高,一般都超过15%,所以表面显得陈旧,暗淡无光。

四、合格产品的抗压强度一般在6500 PSI~13000 PSI,抗折强度在1150 PSI~2300 PSI之间。劣质的产品则达不到这个标准,因为含有的树脂太多了。最直接的鉴别方法是用打火机烧,能闻到焦味的就是劣质产品。

(石材网 www.stone365.com)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