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石材:打造环境保护“庚茂样本”

发布时间:2014-10-22 00:00:00   编辑:石材网

路下溪在福建屏南境内叫柏源溪,流经古田溪汇入闽江。其源头之一的发竹坑村,位于屏南路下乡,储藏着丰富的露天黑色花岗岩,储量高达500万立方米,可开采近百年,其产品“中国小蓝宝”更是世界三大畅销石材之一。2002年,福建庚茂石材集团进驻屏南,投巨资打造绿色矿山,建设了友邦石材加工集中区,破解了工业污染难题,打造出了环境保护的“庚茂样本”。

采矿如何解决废水废渣难题?

汽车从屏南县城出发,驶过了十八道湾,最后爬上了一段尘土飞扬的土石路,就到了福建庚茂石材集团发竹坑矿山。眼前,一块山角已被开挖出了一个“大操场”,操场上,两台自动开山大切机开足了马力,切豆腐似地切割着矿石。切机旁,污水横流。

矿山污水问题如何解决呢?“污水进行了循环利用。”庚茂石材集团副总裁叶海寿指着说,“大切机采用湿法切割,水从山涧里抽出来,经大切机后形成污水,污水经几个沉淀池多次沉淀后变清了,就被抽出来重新使用。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又节省了生产成本。”

矿山的废渣问题又如何摆平呢?“按照国家规定的植被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恢复,打造绿色矿山。废渣场一定要过覆土、种树、建拦渣坝三过。”1号废渣场大如操场,表面覆土,长满了杂草,山坡上栽满了一株株杉木,山脚下是一个拦渣坝。“坝子是省里设计的,方块石砌成的,很坚固。既能防止溜方,又能沉淀污水、雨水,坝上能过汽车呢!”叶海寿充满信心.。

加工如何做好环境保护文章?

“挣钱要挣良心钱。”庚茂石材集团董事长李世雄多次表态。

“然而,路下石材企业过去存在多、散、小、乱等问题。一个乡,竟然冒出48家加工厂,且分布零散,大多是简易搭盖毛胚房,设备陈旧老化,环保舍不得投入,污水直排,群众怨声载道。”路下乡分管环保工作的武装部长黄小平显得很无奈,“监管起来的确有难度。”

眼见溪水被污染了,鱼类死光了,老人们坐不住了。“村老人协会牵头,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大家每天义务轮流巡视河道,一旦发现石材企业偷排,立即追上去。罚500元买鱼苗,放流河中。”可鲤鱼死亡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用鲤鱼来净化水质,是下下策,更不是长久之计,李振枝对此忧心忡忡。

2010年,路下乡对石板材进行资源优化整合,48家企业入股福建庚茂石材集团。

石板材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给企业、群众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和好处呢?“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现代厂房代替了简陋工棚,现代化的设备代替了老式设备,环保观念发生了变化,企业舍得投入了。”路下乡党委书记黄惠群说。

在场的庚茂石材集团办公室主任郑颂接过话茬:“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光设备就投了1000多万,治理污染,也投了1000万。”

令人头痛的污水问题,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厂里建了45口沉淀池,污水一级一级沉淀变清后,一部分抽出循环利用,另一部分排入河中。河中放养锦鲤,让鱼儿监督着水质,还营造了美好景观呢。”

“庚茂样本”如何实现三方“多赢”

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污染问题,环保做好了,给农民、企业、政府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呢?“庚茂样本”,如何实现了三方“多赢”呢?

矿山开发了,随之而来的是发竹坑村的搬迁。在发竹坑新村,呈现眼前的,全是一溜子新房。“除了在外打工的,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在新村盖了新房,搬了下来。”走进52岁的计生户黄德富家,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孩子念书和娶媳妇都方便了。宅基地很便宜,一块70多平方米的才4000块钱。收入有保障,三个人合资12万多元,买了一辆运输车,与矿山签定了运输协议,我开车每月挣6000多元,另外,车辆每年分红近2万,买车本钱早就收回来了。”

陈祥辉是石材车间的管理者。“搬迁后,在新村盖了新房,父子三人都在厂里打工,每月全部工资合起来将近2万元,还有‘五险二保’。”在场的友邦石材总经理黄聿堡接上话茬,“干满三年的,每月有400元的公积金。所有发竹坑人,只要能干体力活的,都收进来,光石板材厂就有50个发竹坑人。庚茂石材集团招收当地农民工1000人,带动就业4000多人。”

环保做得好,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呢?“中国小蓝宝”系列产品质量提高了,供不应求,热销北京、上海和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企业挣钱了,回报社会摆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8月,庚茂石材集团捐资600万元,成立庚茂基金会,用基金增值收益部分奖学助学、帮扶计生特困户、病灾孤残老人等,总金额已达260万元。 “环保做好了,群众欢喜了,企业和群众关系自然就和谐了。”郑颂对此信心十足。

路下村老人会长高师龙早早到厂里转了一圈。现在,村老人会现在对企业很支持。“过去经常来监督,看看有没有乱排放,现在基本不管了。企业环保做的好,我们就表扬,做不好,我们就批评。”

“过去,乡党委、政府、纪委组成了三个监督小组,由班子带队,白天看,晚上查,看看企业有没有偷排漏,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精力,有时还要安抚围在乡里的上访群众。”黄惠群在路下乡工作了10多年,最有发言权:“现在好了,平时到厂里走走、看看就行了。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国道建设、征地等民生工程上,引导群众发展生产上。企业环保上去了,效益提高了,税收增加了,社会和谐了。”

石材网微信

来源:国际在线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