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四校一室” 硬核发力:驱动矿产绿色转型 做强全国最大花岗石大理石基地
发布时间:2025-11-06 19:27:46 编辑:石材网
深秋的武汉,江流奔涌,创新潮动。在这座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一场关乎中国矿业绿色未来的思想碰撞正在这里上演。
10月31日至11月2日,2025矿冶与材料绿色低碳发展学术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三峡实验室组成的“四校一室”创新联合体再度携手,以“选冶材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聚焦矿物加工、材料与环境、冶金与材料等关键领域,汇聚来自全国60多家国内矿冶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单位专家,共商绿色矿业发展大计。
在全球矿产资源竞争加剧、我国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场盛会承载着探索矿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时代使命。
开幕式现场
1
资源困局下的绿色突围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但其传统开发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绿色转型成为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矿冶与材料领域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会长潘东晖在大会上的发言道出了与会专家的共识——绿色低碳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这场全球性的绿色变革中,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矿冶与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绿色转型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大局。
湖北省“四校一室”在长江之畔绿色矿冶的“破局之约”,其背后是深厚的产业积淀与科教资源支撑,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武汉,这座屹立于长江之滨的科教重镇,凭借其独特的产业积淀与创新资源,成为探索这场深度转型的重要试验场,正在为这场深层次变革注入智慧动力。
2
荆楚大地的绿色底气
当然,湖北的底气,源自其坚实的产业基础。2024年,全省原材料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6172亿元,占工业比重达28.2%。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全球单体产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硅钢产品制造基地,全国最大花岗石、大理石板材生产基地,以及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先进磷化工产业基地。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湖北在矿冶与材料领域的分量:全国32%的取向硅钢、40%的高浓度磷复肥、40%的电缆钢、75%的超宽汽车板、80%的磷酸奥司他韦、85%的电子级磷酸均产自湖北。
与此同时,湖北省还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突破了低碳冶金短流程工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性能轻量化材料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成果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湖北省以‘生态优先、集约高效’为主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革新和区域协同,正加速从传统资源开发向绿色高端产业链转型。”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孟芳兵表示,在湖北省政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矿业示范区”的政策指引下,湖北的转型实践正在为全国探路。从推动钢铁高端化、化工精细化、建材绿色化,到构建区域分工合理、产业集中布局的产业体系,湖北的绿色转型步伐坚定而有力。
3
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攻坚
“四校一室”创新联合体的再度携手,标志着湖北在矿冶与材料领域的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这一融合了高校科研力量与实验室创新资源的联合体,正成为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的利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沈政昌等权威专家参加会议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30多家院校的学者专家现场展开了深度对话。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孟芳兵表示,在湖北省政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矿业示范区”的政策指引下,学校愿与各兄弟院校、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矿冶与材料绿色技术、碳捕集碳回收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创新港等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二是按“需求共提、资源共投、成果共享”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政-校-企-金”四位一体生态圈。三是探索“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高端人才。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延续设立的“研究生论坛”依然是会议的亮点,年轻学子们的创新思维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4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是衡量转型成效的关键标尺。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湖北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武钢有限0.1毫米高强度、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实现量产,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冶特钢开发出满足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用材料,实现批量供货;湖北三峡实验室的黑磷合成技术取得突破,建成100公斤/单管生产装置。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批“湖北智造”正打破国外垄断。兴发集团的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硫酸、氢氟酸,江瀚新材的电子芯片表面处理用高端硅烷,回天新材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的航空复材专用胶黏剂,这些成果彰显了湖北在高端材料领域的突破。
“我们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会上,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郑晚亮的话语,道出了创新驱动的实践路径。
5
绿色转型的湖北方案
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湖北不仅在做答题者,更立志成为出题者。
据介绍,湖北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为全球矿冶与材料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湖北方案”。这一雄心背后,是湖北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支撑。
湖北的创新实践正在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创新层面,聚焦矿冶与材料绿色技术、碳捕集碳回收等核心技术攻关;在产业生态层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化合作,共建绿色低碳联盟;在人才培养层面,探索“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新体系。
“期待以本次学术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路、凝聚共识、综合施策,努力破解矿冶与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难题。”郑晚亮提出三条关键路径:坚持创新驱动,抢占技术制高点;坚持开放合作,共建产业新生态;坚持全球视野,贡献中国智慧。
潘东晖会长则坚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全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长江浩荡,创新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校一室”创新联合体正以更强的使命感,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汇聚顶尖团队与学科优势,共同攻坚“卡脖子”难题。
千湖之省,绿潮奔涌。这场在武汉举办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示了我国矿冶与材料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描绘了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与生态相得益彰的新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原标题:长江之畔,绿色矿冶的“破局之约”——湖北省“四校一室”共绘绿色矿业新蓝图
编辑/宫 莉
初审/姜焕琴
审核/张丽华
审签/沙马建峰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来源:张立 包申旭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
下一篇: 《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福建屏南—建瓯小蓝宝石材采矿权成功出让,标志该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进入新阶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