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秦古镇:绿松石矿山拾渣——探索产业扶贫新路
发布时间:2020-12-11 15:50:53 编辑:石材网
今日竹山网消息,绿松石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秦古镇是绿松石矿产资源大镇,境内绿松石资源丰富,理论储量约3.5万吨,占湖北省绿松石总量的70%。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秦古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产业扶贫,精准惠民”的精神,紧紧围绕“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聚力绿松石产业发展,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逐步对绿松石开采进行规范,分区域组建巴山、宝源、秦岭等三家绿松石开采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规划、开采、加工、销售、运输、缴纳税费、行业管理,科学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全镇绿松石开采加工并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建设绿松石特色小镇。
在绿松石矿产实际开采中,山区矿山项目大部分为露天开采,具有开采面积广、土石方挖填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露天采场及矿山道路等配套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不进行合理利用和堆置,将造成项目区及周边区域内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矿山弃渣所含的特殊物质成分若流入河流,不仅会影响河道行洪能力,还将对水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此,该镇多次组织专班前往矿山区开展实地调研,在矿产专家、矿区村民和矿业企业的一致认可下,决定组建拾渣队清理弃渣,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矿区村贫困人口。
成立矿山拾渣工作指挥部。由县政法委牵头,县公安局、县法院、县司法局等单位入驻矿区村,镇政府干部构成主要指挥人员,矿业公司、矿区村负责同志、驻村工作队以及拾渣管理人员协助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矿山拾渣管理。严把拾渣报名条件。对矿区村18至60岁符合拾渣报名条件的人员进行严格准入把关,坚持一户一证持证拾渣,杜绝冒名顶替、代办证件等行为发生;报名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厚此薄彼、优亲厚友,对于把关不严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严厉追责问责。建立拾渣管理长效机制。对拾渣群众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告知拾渣风险、遵守现场拾渣秩序;推选公道正派、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威信的人员作为拾渣队长代村委会行使拾渣管理职责,并协同企业做好对拾渣队长的考核管理工作。采取洞口排班、轮流值守的日常工作模式。将拾渣人员排成不同班次,分时段在各矿区、各洞口开展拾渣工作,确保时时有人、刻刻清洁。严格按照集中处理、精准鉴定的工作流程。拾取的废土、废渣集中进行处理,力求恢复矿山区原貌,保持水土稳固;对于矿渣中的有效原石,经专业人员鉴定后,现场收购、售卖。
矿山拾渣工作开展以来,围绕脱贫攻坚的任务和要求,以绿松石产业为支撑,为贫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贫困户增收。宝源、秦岭、巴山三家亿元企业安置小河、大堰、西岭、大河4个矿区村群众在企业务工就业131人、拾渣就业2048人,其中两种就业方式中脱贫户就有767户,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在生态效益上,稳固水土,防治污染,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废渣、废土集中处理,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了矿业开采对村容村貌的破坏,避免了水土流失;同时捡拾矿渣,防止了有害矿物质进入土壤、河流。在安全效益上,重点整治,维护矿区的安全稳定。矿山拾渣人员统一购买安全保险,群众既是“巡山护矿员”,又是“安全宣传员”,发现并解决矿山矛盾纠纷100多起,有力打击了私挖盗采、聚众闹事的非法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效益上,积极探索,开创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村民助力”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矿山拾渣以政府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运作,提升群众“造血”能力,形成了一条协调并进、优势明显的产业链条。在文化效益上,弘扬传统文化,担当社会责任,打造“绿松石产业加工特色小镇”。自主矿山拾渣已成为秦古镇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一条新的路径。
来源:竹山绿松石公盘交易中心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通告:四川筠山青产地筠连这3个石
下一篇: 南安持续加强建筑饰面石材行业整治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云石链全球”行动倡议,旨在通过抱团出海,推动国际合作与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