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会时期”石企如何掘金

发布时间:2010-06-10 00:00:00   编辑:石材网

2010年5月1日,随着上海世博会 的开幕,标志着围绕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告一段落,如同北京的“后奥运时期”,上海也将迎来“后世博会时期”。届时,上海建材市场将面临另一番景象,上海石材市场在“后世博会时期”也将采取措施巩固扩大世博会建设时期打下的基础。

世博会建设给上海石材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整合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全面提供城市环境生态质量,城市的建设水平综合治理竞争力将不断提高,特别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新格局构筑,促进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由此而带动建筑和建材装饰 业的大发展,从而将会促进上海石材市场的繁荣,而上海石材市场的繁荣在世博会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时期,上海石材市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容量。椐上海石材流通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 在世博会的拉动下, 2002 年石材工程消耗量超过2 000 万平方米, 合计价值约60 亿元, 同比增长6%, 2002 年全年上海石材市场的流通价值达到130 亿元, 同比增长9%。2003 年全年石材板材用量达2 500 万平方米, 折合重量约240 万吨, 价值约70亿元, 其中国产石材占70%。78.2%的企业的大理石板材 、花岗岩板材同比分别增长了10.1%、28.5%, 大理石板材出口、花岗岩板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2.67%、24.75%。上海世博会城市建设时期,上海石材行业市场规模每年以20%的速度稳步增长。

世博会后,上海城市建设步伐放缓,对石材等建材需求量减少,世博建设与建材企业的“蜜月期”也即将结束,石材企业将如何走出“后世博时期”?

技术革新,调整结构

长期以来,与我国大多数石材企业一样,上海石材业面临着发展发展瓶颈,行业发展速度快、产业关联性不够,规模与工艺难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产品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等现象。世博会建设期间,上海石材行业在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整改。淘汰了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人员素质较低的小企业。可以说,能生存至今的企业,都具备一定竞争力,世博会建设对石材品质要求严格,所需的基本为高档石材,场馆建设使用的石材70%以上为国产。市场需求总在不断变化,石材企业也应紧紧扣市场导向。当前,全球聚焦低碳经济 ,可以说,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代表了石材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石材企业要获取更大竞争优势,则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以需求指导生产,生产环节力求做到低碳环保。

建设渠道、创立品牌

同样是建材,瓷砖和地板的市场运作成熟的多,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瓷砖、地板的专卖店,木地板有广为人知的圣象地板、福人地板。瓷砖有东鹏、亚细亚等名牌。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石材品牌却找不出。和地板一样,石材最终还是要和消费者见面,因此,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个品牌形象,是石材企业后期发展的助推器。

品牌运作更大依赖于完善销售渠道,当年健力宝的第五季饮料在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市场反应良好,最终却倒在渠道这块短板上。完善销售渠道重点做好市场细分,木地板能打出品牌,在于终端客户的认可与接受。当前,大多数石材产品还是走工程订单的道路,大批量的生产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要让石材往家庭装修市场发力,了解消费者需求,做消费者喜欢的产品。世博会后,上海的大宗工程订单相对减少,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一年的石材市场容量有一百多亿元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石材消费中心,上海周边城镇建设和城市家庭装修,上海石材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家庭化,风格化。

石材应借鉴木地板发展的成功之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级市场构建销售网络。

立足上海、向外辐射

上海拥有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海路交通可联通世界各国,通过长江水域能联系长江流域各城市,沿着京沪铁路、沪杭铁路,联系着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是全国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上海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将石材运往全国各地。2009年,我国石材消费量达到2亿立方米,石材的生产和运输都需要便捷的交通,国内石材消费又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周边主要石材消费市场,是较好的选择。

世博会让许多国内石材供应商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世博会后它们就要“另谋出路”。如何在“后世博时期”企业的业绩不仅不受影响反而更上一层楼,恐怕要企业下些功夫,从多方面努力。

(石材网 www.stone365.com)


来源:中国建材第一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