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矿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发布时间:2005-03-18 00:00:00   编辑:石材网

近年来,我国矿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机遇期,并战胜各种困难,行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以煤炭行业为例--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煤炭价格逐步放开,分离办社会职能开始起步,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企业联合、重组和集团化建设初见成效;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先后依法关闭了6万多个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关闭、破产了一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加快了煤炭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能源保障。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煤矿企业的改革更为任重道远。出席今年"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心情急切,在为煤矿安全建言献策的同时,争相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煤矿企业改革发表真知灼见。

煤炭业面临挑战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投资层面上看,外国资本开始进入我国的煤炭行业,国内电力、钢铁等行业积极投资兴建煤矿,大型煤炭企业纷纷开发建设新的煤矿。从综合实力层面上看,发达国家煤炭工业已经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实现跨国经营;生产技术开始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这些变化,拉大了我国煤炭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行业尚未摆脱困境。由于多年经济困难,煤炭企业生产、安全和职工生活等方面历史欠账多。1/3的国有大中型煤矿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接续问题。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欠账达300多亿元,推算全国煤矿安全欠账达500多亿元。国有煤矿职工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电力、石油行业相比差距甚大。目前,累计拖欠在岗职工工资43亿元,部分职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经济结构仍很不合理。煤炭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的格局未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加剧。一是企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煤炭安全供应保障程度差。二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煤炭行业重开采轻加工、重生产轻利用,不少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单一产品。三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在40%左右,国有煤矿主要关键设备新度系数不到30%。小煤矿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采煤方法。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资源分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运输瓶颈的影响,东北和西南地区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低,一些资源枯竭或萎缩的煤矿经营困难,城市转型和煤矿转产难度大。

安全生产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是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百万吨死亡率大大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平均水平。二是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小煤矿办矿标准低,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的70%以上。四是大中型煤矿拼设备超能力生产现象时有发生。

企业经营机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部分国有企业未进行公司制改造,已经改制的也大多是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未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三项制度"改革进展不大,企业管理比较粗放,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职工队伍素质低,人才短缺。煤矿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不少职工处于文盲、半文盲状况。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煤炭企业的改革发展要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水平。联系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要继续淘汰落后,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无论什么行业,淘汰落后永远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关闭淘汰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小煤矿。同时对具有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大煤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要集中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建设一批千万吨生产能力的大煤矿和若干个生产能力超亿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要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就是向煤炭的下游产品延伸,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提升煤的附加值。拓宽产业面,就是要以煤炭为原料,发展煤的衍生产品,主要是煤的化工产品。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拉长"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变出煤为输电;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

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煤矿的面貌,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要搞好矿井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搞好科技攻关,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瓦斯防治和综合开发利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以及尘肺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强技术、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要有新思路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煤炭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煤炭工业实现以下几个战略性转变---

第一,要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煤炭行业的整体实力,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安全和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要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煤,不能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建煤矿就要瞄准现代化矿井,搞大基地、大集团,不能再搞小煤矿。增加产量,不能靠增头增面,"广种薄收",要继续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要出有安全保障能力的煤。更不能为了追求产量,超能力生产。要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洁净煤,高硫高灰而又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的煤矿,不能再继续生产。

第二,要由分散型管理向高效集约化转变。要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煤炭企业目前这种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也不利于长远发展。应当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途径,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公司;通过深入整治,继续关闭整顿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引导基础条件较好的小煤矿走正规生产、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加大对东北地区和中西部老矿区的安全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大中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加快新井建设步伐,增强发展后劲。要以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为重点,吸收和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煤矿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第三,要由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直接销售原煤是煤炭生产利润率最低的一种生产方式。大部分的效益和利润都集中体现在煤炭的下游产品中。要实现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要大力推进煤炭新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升级。要大力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和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煤的链条很长,越往下去,附加值越高。要重点发展以煤办电,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变运煤为输电,实现煤炭的就地转化。要抓好煤层气、天然焦等煤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地提升煤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要由直接生产销售原煤向洁净煤技术转变。长期以来,煤炭一直以黑、脏、污染环境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随着煤炭洁净技术的发展,煤炭成为可以洁净生产和使用的能源。通过煤电转化,煤层气抽放利用,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水煤浆、煤炭液化、型煤等洁净煤技术,以及对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可以有效控制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和清洁燃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要由资源粗放开发型管理向严格保护型管理转变。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服务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把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强化监管,合理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煤种,要强化国家的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改革目前的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计征办法,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各类煤炭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对薄煤层的开采,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构建以煤为本、综合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新格局。

中国矿业报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