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咬伤”了巨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05-04-21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一颗颗“石蛋”在人们的掠夺下变成一堆堆废渣。看到“世界地质公园”旁的这片伤疤,实在令人痛心。山区交通不便,靠山吃山,发展资源型经济是一条出路。但是也要防止短期行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在泰宁县大布乡的路边、田头、山间,伫立着大量被当地老百姓亲昵地称为“石蛋”的孤石,它们或“娇小”如轿车,或巨大胜房屋,形态各异,拙朴奇趣,宛若一座天然的花岗岩石蛋博物馆。然而当地石材产业的无序发展却使这座博物馆几乎变成了垃圾堆

这个偏僻美丽的小山乡,储藏着近1亿立方米的花岗岩矿资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起,大布乡陆续引进了石板材企业14家,形成了密岭、里崖、白崖、馒头山四大采矿区。14家板材企业分布在乡政府所在地四周,沿河沿路零星散落。它们需要“吞食”大量的花岗岩石料。在有证采矿点无法满足板材厂石料供应的情况下,许多无证非法开采点应运而生。孤石,成为非法开采的主要对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矿主说,正规开采崖体,要有良好的技术设备,要付山林赔偿款,要修建几公里的采矿公路等,成本高;而开采孤石可以“就近取材”,规模小、成本低,所以出售石料的价格也低,最终形成了恶性竞争,“有证的”竞争不过“无证的”。他虽办有一个矿区的开采权,但在这种趋势下,也只好在矿区外开辟了几个无证采石点。

由于原地矿局的管理与乡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难以协调,当地采石业呈现无序发展的态势。至2004年6月底,全乡共有各类采石点44个,其中允许开采的仅17个。大量原本与土地和谐共存的美丽石蛋支离破碎。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江秀平说:“这些石蛋需要上亿年才能形成,难以再生。”村民李细林说:“这些原始森林和石蛋,几个炮过去,搞得稀里哗啦,我们很心痛!”

采矿、板材企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大布乡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增收。仅2003年,全乡从事矿山开采、运输、板材加工的农民有400余人,他们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然而,无序开采带来的是生态的破坏。

由于采石点多为小作坊式开采,采矿工艺落后,每开采孤石1立方米产生0.3立方米废料,开采崖体1立方米产生0.15立方米废料。这些废料随意堆放,没有安全的拦渣设施。在白崖矿区,废料从半山坡堆到了山脚。大布乡“青山挂白”的现象日趋严重,满目疮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沙俱下,汇聚于河流、农田中。这个乡地势地貌比较复杂,山高坡陡,一遇大雨,已被破坏的采石场岩土层很容易造成泥石流。2002年“6·16”洪灾期间,双坪村一个山顶采石点的弃土废石随雨水奔涌而下,压倒山林、冲毁农田,造成了人为的地质灾害。

去年8月,泰宁县政府认识到大布乡生态遭破坏、得不偿失的问题,高度重视。本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指令县国土局、环保局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对大布乡采矿区、板材企业进行大力整顿。几位县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进行督导。

4月10日,大布乡乡长谢瑶行介绍,按照“五个不得开采”的原则(年采出荒料能力小于500立方米的采石点不得开采、单个矿体储量小于1000立方米的不得开采、孤石不得开采、没有建立废矿安全储放点的不得开采、村庄或小学附近可视范围直距1000米内的矿点不得开采),进行矿区整顿,并取缔无证采石点,目前全乡仅留下12个采石点,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已产生的废石要求矿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处理,目前也基本处理完毕。

在板材企业,笔者看到企业完善了治污设施,封闭了排污口,还砌起了围墙,以防止废石下脚料乱堆放及粉尘外泄。乡里通过招投标新建了废渣堆放厂,定期清理板材企业的石粉沉渣及废石下脚料,从而对污染起了治根的作用。

外地客商金能力,拥有目前全乡投产最大的板材企业。在这次的整顿中,他有2个非法采石点被取缔。虽然是笔不小的损失,但他仍然表示高兴。他说,整顿后,只有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板材企业才能生存,预计三四年后,现有的14家板材企业将优胜劣汰,剩下四五家大规模企业,从而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之前他拥有密岭矿区的开采权,上个月通过招投标又取得了李地矿区的开采权。这个月他准备再投资100余万元,将原来窝棚式的厂房改建成钢架结构的标准化厂房,做大企业规模。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