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古董石碑多 碑林开发有前景

发布时间:2005-05-16 00:00:00   编辑:石材网

祠堂的主厅有200多平方米,26根石柱。

这座快要倾倒的祠堂里还有两块清代石碑和四块高大

一走进长巷村老年活动中心,眼睛为之一亮:这个建筑物的历史就不下百年。青瓦灰墙,圆石柱木格门,保存得比较完整。当中的四根石柱上各刻有一幅楹联,东西两面墙上各镶嵌着三块高约两米的石碑,有清光绪年间的,也有乾隆年间的,都是重建祠堂的碑记。

碑文比较清楚,其中一块乾隆九年的石碑很有意思:那是由“赐进士出身给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海宁陈世倌撰文”。光是人名前的官衔就有三十多个字;碑文则是进士常熟蒋溥书写的,状元金坛于振题写的碑额,每个人的官衔都有三十多个字,这可都是当时朝廷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墙角边堆着几块不起眼的小石板,擦去灰尘一看,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洋洋千余言,看起来很吃力,标题是“家庙条约”,一条一条地排列着,有数十条之多。也是乾隆年间的古物,内容是沈姓族人的行为规范之类。

管理员打开一扇小门,是这个沈氏宗祠的第三进,正厅。面积有200多平方米,26根石柱,高者达八九米,东西两面墙上又各有两块石碑,也是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的宗祠碑记。

在萧山一位收藏家的仓库里看到过一块太湖石雕成的石碑,也是沈氏宗祠碑记,那块白色的碑只有一米左右高,碑额已折断,是明朝弘治二年的,比长巷村里的几块都要早得多。如果能凑在一起,可以建个碑林了。

萧山网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