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石狮雕刻历史悠久工艺精美
发布时间:2005-07-25 00:00:00 编辑:石材网
贵州历史上从没有狮子,中国也不是狮子的原产地,而石狮却成为贵州民间常见的石雕艺术形象。作为一种石雕艺术形象,它究竟是何时落户于贵阳的石雕艺术品中?值得我们追溯一番。
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今伊朗)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派商队沿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章帝传入中国。被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具有威猛的外表,它传入中国后动摇了我国民间中虎的威信,渐被人们奉为辟邪瑞兽。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就属于东汉遗物。
南北朝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由于佛教中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我国很快从印度等地传进石狮雕刻艺术,并逐渐在民间推广流传。古代,狮子类珍稀动物都养在帝王宫苑中,平常百姓难以看到,民间工匠也只能从佛经插图上临摹。因为无法参照实物,只好发挥中国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狮子造型拟人化和生活化,加进了人文色彩,达到物我一体之境,成为儒家中庸哲学的象征。
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式建省,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定位后,兴建的各类建筑中出现了象征中原文化的石狮。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影响了西南内地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明王朝通过军屯、民屯等形式,将大批汉人移入贵阳,同时也带入了中原文化。但由于贵阳的当地工匠大都没有见过鲜活的真狮子和中原所刻的石狮,只能凭传说和想像来雕刻石狮,所以贵阳的石狮比中原地区的石狮更抽象,有的像狗,有的像猪,倒显得别具一格。
据对古建筑中石狮的调查显示,目前年代最早的是保存在贵阳阳明祠里的3只明代石狮。阳明祠修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4年),是为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而建。原立于大门前的一对石狮,有1只已毁坏,尚有1只如今仍保存在大门内的第二进院里。这只石狮的造形除卷毛和4个脚爪保留了狮子的特征外,其余部分更像1只可爱的狮子狗。其余2只石狮则远看像猪,近看像狗,造型的夸张接近卡通画,这3只石狮可说是贵州明代石雕的珍宝。
息烽县西望山凤池寺大门前也有一对明晚期的石狮,凤池寺在崇祯年间又叫木皮庵,已有近400年历史。比起贵阳的石匠来,息烽当时的石匠更没见过活狮子,于是这对石狮除了眼、嘴、牙像狮子以外,被雕刻成狗身、猪脚、猴头。就是这种不伦不类的雕刻手法,反而创造出一种平和敦厚、物我一体的乡土特色。
到清代,随着贵州与中原各省文化交流的增多,贵阳石狮子的雕刻技法发生了变化。这可从开阳县白马村宝王庙前的石狮找到佐证。宝王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目前保存下来的石狮还有4只。一对在戏台前,另一对在寺庙右侧的偏殿前。这时期的石狮还保留少许明代写意的技法,更多的注重传神和写实,不论远观近瞧,都有狮子的形似与神似了。
清代最有特色的石狮当数青岩赵理伦百岁坊的“下山狮”,常见的石狮要么平卧,要么站立,如北京天安门前那对站立的石狮,雕刻得栩栩如生,威武雄壮,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而青岩的石狮却是屁股朝天头朝地,据说这种构思的石狮全国仅贵阳青岩古镇独有。
到清晚期,贵阳的石狮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在神形兼备和夸张的基础上,又加进木雕艺术的镂空雕法,最精彩的要数乌当区下坝乡川主殿前的一对石狮〔川主殿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这对石狮的摆法与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不同,是左雌右雄。其雕法的精美,在贵阳屈指可数。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广西贺州引资10亿发展石材产业
下一篇: 大理石上作画 北京老人展示绝活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2025莱州石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聚焦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