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材行业逐步转向新型运营模式
发布时间:2005-11-10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从街边摊位走向主题商场,厦门建材行业发展经营模式在进行着变革;从主题商场遭遇洋超市入侵的挑战,市场的纷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而从建材超市起跳到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并且步伐一下子从岛内跨出岛外,看得到厦门建材行业升级时代的来临。
虽然广东建材在全国的影响力,远比福建的名头大,但这并不能掩盖后者在全国建材行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事实。福建的石材享誉全国,福建的家具出口量在全国位居第二,福建的板材、门窗、陶瓷、橱柜等产品在全国赫赫有名。据统计,厦门现有建材生产、销售企业2000余家,年产销总额近百亿元。
在厦门,这两年来建材市场经营面临的危机意识,一直成为建材商们时时提防的精神“高压线”。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管是本土化的品牌超市还是携洋资本而来的洋超市,因为它们的跻身,依靠实力资本实现统一批量采购、把更多的利润空间返还给消费者,价格刺激导致厦门建材行业经营的动荡。百安居一开业就向厦门发出要让建材价格“拉低20%-30%”的声音。让利对于消费者是好事;价格竞争、行业洗牌带来的经营压力,对于一批靠摊位起家的本土建材商而言,则如芒刺在背。如何让厦门建材业在竞争中健康良性地发展,成为摆在多数本土商家面前的命题。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建材家居高峰论坛上,“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扩张区域消费网络”,是一些建材销售商们应对业态之争的共同想法;然而一个更超前的理念,伴随着经营危机的挤兑訇然而出:整合厦门乃至福建全省零散的建材生产、销售企业,在厦门建一个辐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实现行业经营的升级跳。
“因为是厦门岛的地理中心位置,又傍着出岛两大通道--仙岳路和嘉禾路交汇点,江头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自觉地发展成为厦门岛内的建材商圈,因此建材业在湖里区的产业品类中也算得上是个排头兵。因为不甘落后,所以在面对岛内建材市场零售的模式比拼与随时进行的价格恶战时,汇聚了厦门本地一大批实力建材商的湖里建材同业工会,在突围中想到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充分集成厦门和闽省的建材行业资源,建立海峡西岸最大的建材物流动配送中心,辐射东南沿海甚至全国。” 厦门湖里商会建材行业工会会长陈节木先生,投身建材生意二十几年,在他讲述厦门建材业发展历程的平静语气中,及即将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前瞻战略中,已经启动的厦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将促成行业的洗牌甚至是整体格局的升级。
据了解,厦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位于厦门同安工业园区,先期启动工程占地600亩,总投资9亿元,投资股东皆为厦门建材同业公会会员;该中心由建材加工物流和国际建材展汇两个园区组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与展示于一体,将打造成整个厦门乃至东南地区的产业链聚集型建材航母基地。
以石材业为例,每年3月份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石材展,中外客商万众云集,石材展已是厦门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出口基地的一个LOGO。人们汇聚厦门观展,是因为从展会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厦门的更是世界的石材业贸易、加工等各种信息,它不仅是一个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可以获取石材贸易信息的平台。从石材展的平台效应,延伸至把整个建材行业归整为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这就是厦门一批本土建材商们正在做的事情。
据介绍,将于明年3月份建成投入使用的厦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将实现的功能平台有:建立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大平台,提供市场供需信息,联系供需双方,使交易顺利进行。搭建国际性的建材贸易平台,形成国内门类最齐全、款式最新颖、价格层次最丰富的建材产品线;以厂家直接进驻和省级以上总代理商为主,定位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建材展示名城、首席采购基地。通过与各类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高效的物流平台。
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厦门市贸发局的有关人士指出,厦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将有利于提升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业内人士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厦门建材业的发展:正面看它是滚滚向前的车轮;背面看它,车轮扬起的尘土是根植于这个行业的先锋者们飞扬的思绪。是的,与这个行业同步起家的的一批业内人士,已经看到并看准了行业发展的新空白点——借用厦门成为全国物流发展试点城市之先机,更加紧密地整合厦门建材行业的资源,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有专业人士指出,从这个角度理解,厦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启动的意义非凡,它将助力于厦门巩固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东南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郑州石雕伤痕累累无人管理
下一篇: 青岛2008年前整顿矿产资源开发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广西岑溪通过“17变6”采矿权整合,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