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形式与石材发展的两个问题(一)
发布时间:2006-02-21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05年运行态势
经过2002-2004年的加速增长之后,2005年我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GDP增速呈现“高位趋稳、稳中趋降”态势,就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物价水平稳步回落,财政金融平稳运行,整个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态势说明,这一轮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今年乃至以后几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仍然较大。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因素:
一是国内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增速并没有大的下降甚至还有回升,表明国内民间投资增速迅速提高,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有涨有落。05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三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即使面临新的纺织品配额限制和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保持。
(二)06年走势分析
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打好开局基础十分重要。鉴于经济走势趋稳,宏观经济政策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力度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注意做好预调和微调。
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长8%,消费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重视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切实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发展的重点转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上来。
06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收缩性或不利因素,主要有:
——经济收缩显现。从我国经济波动的中周期(一般为6-8年)看,2004年应是最近一轮经济上升期的高峰,2005年已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轮周期的下降期可能延迟,估计2005-2007年GDP增速会高于8.5%。
——工业效益下降。05年上半年以来,钢铁、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增幅回落相当明显。同时,建材、电力、汽车、电子等行业利润下降较多,利润高度集中在上游少数几个产业。工业内部不同行业增速和经济效益发生分化,可能导致06年工业增速放慢。
——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受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因素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放慢,这对06年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1、产能过剩凸现。钢材、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引起价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迅速上升。随着投资和工业增速回稳,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一旦内外部需求继续回落,容易影响经济平稳增长。
2、油价高位冲击。国际油价变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普遍认为低油价的时代已经结束,高油价的时代已然来临。据分析,国际油价区间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之间。06年国际油价会继续保持高位,将以70美元为中轴,特殊情况下(如库存水平较低)可能涨到80美元甚至更高。目前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如果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国际高油价完全传导到国内,必然会提高生产成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并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但是,如果国内石油价格长期扭曲,显然不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利于增强整个经济应对高油价冲击的能力。在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我国长期人为压低成品油零售价格,实际上积累了大量风险,这种定价机制已难以为继。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迫在眉睫。
3、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粮价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下降。05年国内粮食继续丰收,加之近两年世界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会引起国内粮价下跌;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刺激作用减弱。05年,免征农业税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为251亿元,仅相当于上年的56%;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仍很突出,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相当普遍。此外,农民融资困难,私人关系借贷仍是农村融资的主渠道,农民容易背上高利贷包袱。免征农业税以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面临难题,农民负担仍然沉重。
4、国际收支失衡。贸易顺差大幅上升,05年外汇储备达到8200亿美元。 贸易顺差扩大的负面影响:加剧长期的国际贸易摩擦,从而影响我国对外经济乃至经济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给货币政策操作造成困难;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十一五”浙江发展思路
(一)“十五”取得巨大成就
全省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城市化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各省区之首。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坚持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倡导和睦相处,健全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十一五”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5%左右,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更趋合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初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0%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左右,努力缓解城乡、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居住、交通、工作、休闲环境逐步优化,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30%的县(市、区)和40%的设区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市建设要求;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阶段性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扎实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国民教育、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医疗卫生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推进。
——依法治省得到明显加强。“法治浙江”建设成效显著,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四)2006年主要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上来,着力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需求扩大,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一是优化投资结构。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三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动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和合理开发,扎实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抓好煤炭、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配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口岸。积极推动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意、信息、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
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二是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三是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3、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升。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动力机制。三是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项目建设。
4、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措施,探索工业用地竞争性供地方式。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面向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合作开发资源。
5、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启动建设软件技术、生命科学、电子通信、现代物流等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心打造文化产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继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健身等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十三届省运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注重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等问题。
6、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项目优先安排等多种手段,深入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建设和发展。积极拓展“山海协作”领域,探索建立“山海协作示范区”等多种形式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欠发达地区开放发展步伐。
7、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三是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8、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运用规划、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改善政府经济管理。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重庆石匠雕完“水浒”又凿“红楼”
下一篇: 行业形式与石材发展的两个问题(二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陕西安康白河县委书记调研石材产业,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