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石雕《开国大典》首次曝光!
发布时间:2019-11-23 14:17:48 编辑:石材网
有个诸暨人,花了整整5年时间,创作了一幅长160厘米、宽88厘米的石雕作品《开国大典》。
他是诸暨市首批“民间艺术家”,曾入选首届“浙江制造”大工匠,作品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及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还入选了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
他叫戚行长,是一名石雕匠人,大唐街道柱峰村人,1960年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跟着舅舅学艺,八九年后就成为一名雕刻手艺人。
用诸暨产的青石创作石雕版《开国大典》
在大唐冯村的工作室里,一幅长160厘米、宽88厘米的石雕版《开国大典》正在作最后的细节处理。
这块青石板重约200公斤,开国大典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戚行长的刻刀下栩栩如生。
怎么想到要创作石雕版《开国大典》?戚行长说,十五六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董希文大师创作的《开国大典》的油画照片,就把它剪下来仔细保存,暗暗想着有一天,要用诸暨传统石雕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
(董希文大师的油画《开国大典》)
2014年5月初,有了周全的准备后,戚行长便开始着手描绘石雕版《开国大典》的图稿。
青石,自古传承着青石采凿雕镂工艺,戚行长特地选用了诸暨出产的青石创作。
戚行长介绍,诸暨青石硬度适中、可塑性较强,美中不足的是,跟汉白玉之类的石材相比,纹路稍显粗糙,因此在细节处需要更精湛的雕刻手法和工艺处理。
最难的是精准把握领袖人物的神态
整个雕刻作品分远景、近景两部分,采用高浮雕的创作形式,画面立体感和纵深感非常强。
戚行长在创作前,需要先在自己脑中把这张二维的油画图片转化成三维的结构图,十分考验功底。
但对他来说,整个石雕作品最难的还是精准把握领袖人物的神态。“在方寸之间,往领袖们的脸面上雕琢出表情神态的微妙变化,不能有分毫的偏差,不然就前功尽弃了。”戚行长感叹说,细节处最能区分石雕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
天安门广场中的人群,他在高倍数的放大镜下,一个个仔细雕琢出头颈部。在他的刻刀下,毛主席讲话时庄严的神态,周恩来总理脸上深深的酒窝都被刻画得十分生动,四根直立式话筒的影子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被拉得长长的,比油画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早在两年前,当这幅石雕《开国大典》还只有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几位人物的肖像基本成型时,这件作品就被推选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并获得了金奖。
“好的作品一定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戚行长在金奖作品的基础上,又沉下心来花费了数年时间逐步完善细节。
如今这幅独一无二的石雕版《开国大典》作品,相关部门正在向文化部、国家博物馆申报收藏事宜,争取为后人留下一份属于诸暨匠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年59岁的戚行长说,现在只有一些朋友跟他学习雕刻技艺,年轻一辈很少愿意学青石雕刻。他希望能够招收到年轻人,将青石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来源:365中国石材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石企灾后自救,可根据情况申请补助
下一篇: 邓州市林扒镇露天石厂污染严重遭曝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云石链全球”行动倡议,旨在通过抱团出海,推动国际合作与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