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大石窝“石作文化”

发布时间:2008-12-08 00:00:00   编辑:石材网

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以汉白玉矿藏闻名于世,总储量2450万立方米。汉白玉(M1101)、艾叶青(M1102)、明柳、砖碴、芝麻花、青白石、螺丝转等构成著名的“13弦”。闻名海内外的汉白玉和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不仅在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世纪坛等一批重大建筑上都有应用,且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埃及、德国的一些公园及美国的纽约唐人街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汉白玉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镇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建设,创造了无数辉煌。尤其近年来,大石窝镇实施“文化塑镇”工程,致力于“兴石文化,做石文章”,改变过去石作文化单一的传承功能定位,给石材的开采加工和石雕技艺的传承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特有的“大石窝镇石作文化”,并于2006年底,入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一步提升了“石雕艺术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中华石雕园、汉白玉艺术宫的正式对外开放和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发展,“学校+工厂(公司)+艺术园区”的联动发展模式初步显现,一条以看石材开采、观艺术宫、赏石雕艺术、购艺术品为一体的石材文化旅游产业带已初步成形,演绎了新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使石作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持续有效对接,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对“大石窝镇石作文化”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
发展现状
大石窝镇的石材开采加工历史可追溯到战国燕时,历史悠久,成就斐然,许多相关书籍、调研材料均有挖掘和记载,笔者不再赘述。然而,近年来,受非煤矿山逐步关闭的产业政策影响,国家对汉白玉石材也实行了限量保护性开采,资源优势锐减。面对不利因素,我们抓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历史机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精湛的雕塑技艺、书画艺术根基为载体,深受市场青睐的创意为导向,努力发展石作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石材企业向做大做强迈进,“大石窝”牌石雕品享誉市场,为石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石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德生、精艺等名牌雕刻企业;在此基础上,我们统一石雕企业标示,注册了“大石窝”牌商标,使汉白玉有了自己的品牌;伴随产品销售进一步扩大,由于汉白玉的优良品质及辉煌历史,“大石窝”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产品公认度高,享誉市场。
第二、汉白玉文化艺术宫、中华石雕艺术园投入使用,为石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径。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中华石雕艺术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公园,其建设风格充分展示出大石窝镇精湛的石雕技艺和丰富的石雕文化。坐落在其内的汉白玉艺术宫,是世界上迄今惟一全部用上等汉白玉打造的、最大的文化艺术宫,为充分展示大石窝丰富的石作文化内涵,宫内分别采用石雕微缩精品、传统书画、浮雕、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等形式,分三个展示楼层介绍大石窝汉白玉石材开采、加工、传承历史、人文特色及文化底蕴,整个艺术宫与中华石雕艺术园融为一体,增强了观赏性,提升了石作文化品位。2007年9月1日,中华石雕艺术园正式开园接待游人,实现了石作文化同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开辟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三、北京金石盛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投入经营,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提高了石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发展,2007年6月底,我们正式成立了北京金石盛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旅游资源开发、承办展览展示、销售工艺美术品、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技术开发、广告策划设计、代理发布广告,文化旅游、石材信息咨询。与此同时,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已纳入北京市成人教育中专系列,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师生100余人,成为培养石雕艺术人才的理想摇篮。形成了艺术人才与公司运营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
优势与不足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拉动大石窝镇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力引擎。我们所具备的优势:从宏观看,北京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心,房山被规划为“山水文化名城”,2006年9月,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12月,石作文化村落入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些都为大石窝镇石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从自身发展来看:一是石作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云居寺石经文化”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汉白玉开采皇家遗址、古塔、镇江营遗址等都是大石窝镇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中体现。二是石材资源优质丰富。汉白玉属稀有珍贵石材,但在大石窝,“国宝”001号、002号汉白玉储量多达80万立方米。三是石雕技艺举世闻名。无论是古代皇家园林宫殿,还是现代著名的十大建筑,乃至著名的部分国外公园,都用了大石窝的石雕品建筑装饰。四是“书画艺术”优势明显。南尚乐中心小学坚持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为宗旨,成立书画协会,打造书法教育品牌,形成特色。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书画大赛,南尚乐中心校因书画教育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大石窝也因此被誉为“书画艺术之乡”。这些都将有力地带动大石窝镇石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总体看,大石窝镇石作文化创意产业有较强发展优势,但同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石作文化内涵未充分挖掘展示,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尽管镇政府结合石作文化着力规划发展石作文化创意产业,但由于受到环境、规模、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创意产品及相关项目开发实施困难,相应的石作文化内涵和创意水准难以充分挖掘展示。三是石材行业产业发展与石作文化发展还不能并驾齐驱、融会贯通。[Page]
思考和建议
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决定着发展趋势,分析利弊,大石窝镇发展石作文化创意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推动其发展,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夯实基础,开辟新路,提高软实力,努力推动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资源型向文化型和外向型产业发展。通过深入调研思考,形成的具体对策和建议是:
第一、给石雕产品赋予文化创意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效益。众所周知,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由于镇域内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依托佛文化圣地云居寺的带动,水头市级民俗旅游村、中华石雕艺术园和汉白玉文化宫均已向游客开放,石材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宽,结合当地传统石经文化和书画艺术的有效传承利用,一是要充分挖掘大石窝悠久的石雕文化艺术底蕴和内涵,加大汉白玉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加工出游客便于携带的、精致的石雕旅游纪念品。二是要赋予石雕作品书画艺术等文化内涵。政府要继续搭台,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以点带面,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中华石雕艺术园和汉白玉艺术宫为龙头带动,打造吸引外资的载体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一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招商引资。以金石盛翔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为契机,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畅通融资渠道,为高科技企业的落户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二要重点抓好石材产业创意园与石材开采观摩体验区建设,使其具备集聚区功能。要向世界石材开采和加工王国意大利学习,将露天开采和“洞采”的采矿点改造成旅游景点,使人们能够亲睹石材的开采场面和过程,推进石材开采场景向旅游景点转变。以石作文化村落入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为契机,搞好矿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石材开采观摩体验区,使游客看石材开采尽快变为现实。三要建立专业队伍,同时从科研机构聘请项目顾问,抓好产业项目和集聚区的规划和项目跟进。
第三、整治石作文化集聚区及其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以新农村建设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契机,下大力气抓好镇域环境的综合整治。重点整治汉白玉开采加工区及沿边环境,整顿房易路两侧的石雕企业,使石雕作品的加工摆放更加整洁规范。游客到石材开采加工第一线游览,通过以宣传手册、和文化墙等形式对石作文化传承历史的挖掘和展示,使其身临其境,耳目一新。亲身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轻松愉快的采购石雕艺术品。
第四、继续充分发挥协会、学校和实习基地的作用。石窝雕塑艺术学校要在人才培养、雕塑技艺培训、雕塑模型设计、雕塑试验等方面发挥教学研发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于将企业与高校合作,使其成为高校实习基地的做法值得推广,如北京石窝雕刻厂成为中央美工学院的雕刻实习基地,借助实习基地的平台,能将技艺和资源有效对接,优势互补。
第五、抓好宣传引领,继续提升石作文化知名度。要通过继续举办石雕文化艺术节、汉白玉石雕产品商贸洽谈会等活动进行推介,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就石作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石作文化影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石作文化的发展呈现三种发展趋势:一是产业日益规模化,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文化型石雕特色镇日益凸显;二是延伸产业链,形成增长轴,实施产业化战略,打造独具魅力的集文化、旅游带动经济效益的产业链条;三是科学管理规划,培养积聚人才,打造名牌品牌,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石材网 www.stone365.com)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