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匠人鲁永红:让石雕“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5-11-25 21:23:57 编辑:石材网
玉溪通海历来能工巧匠辈出,在河西镇,工匠们以一锤一凿化石为美,将石雕工艺世代相传,成为通海一张鲜明的文化名片。作为滇南石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鲁永红不仅是传统的坚守者,也是破局的创新者,这位扎根通海的手艺人跳出固有框架,将本土石雕精髓融入茶盘、文创等生活化载体,让石雕技艺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进鲁永红的鲁氏石坊,一股浓郁的匠心气息扑面而来,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精美的石狮昂首伫立,憨态可掬的石象静立一旁,精雕细琢的门墩石复刻着古建经典纹样,每一处细节都尽显传统石雕的威严气韵与民俗底蕴;展示台上,插香石、石茶罐等日常用品将实用与美学完美融合,让冰冷的石头变得温润可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套雕刻精美的石桌,近一米高的石桌搭配四条长凳,桌凳四周纹饰繁复、寓意吉祥。

鲁永红告诉记者,这是他和学徒历经半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以前的桌子就是简单的一个桌面、一个桌脚配四个长凳,现在这些是收藏级别的作品,做工要求就得格外高。”他指着石桌介绍,“我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石桌整体造型是现代中式风格,四面雕刻的是传统吉祥图案,而且两张桌子的图案各不相同,一张雕的是清代的双龙抢宝,另一张是明代风格的草花龙,既保留老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能让一块顽石蜕变为兼具实用与美学的作品,滇南石雕技艺的传承从不是偶然。从选材的较真到功底的沉淀,从审美与创意的平衡再到一锤一凿的重复打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每一件作品的呈现都凝聚着匠人的初心与坚守。而将这份坚守与时代需求相连,让传统技艺挣脱场景桎梏,则是鲁永红为非遗传承找到的破局之道。

“以前我们只是单一地做石碑、打石狮,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鲁永红坦言,传统石雕曾面临应用场景局限、市场需求萎缩的困境。如今,他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出石茶盘、如玉锁以及一些高级别的收藏品,让古老手艺适配更多现代场景。

凭借着对石雕技艺的执着坚守与大胆创新,鲁永红不仅收获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滇南石狮代表传承人”“省级民族民间工艺师”“云岭首席技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更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我做的品类比较多,现在客户都是来找我定做,每年的订单都排得满满的。”鲁永红说,石雕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好,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创新的信心。

鲁永红手中的刻刀依旧锋利,他用行动诠释着通海匠人的坚守与变通。在他看来,非遗的“破局”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滇南石狮口中的石球那样,在坚守核心技艺中灵活转动,在顺应生活需求中焕发新生。

“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多了解石雕、学习石雕,把祖辈传承下来的这门手艺继续做下去,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及未来,鲁永红眼中满是期盼。他相信,只要守住匠心、顺应时代,通海石雕这张文化名片必将愈发鲜亮。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通讯员 张红莹 龙传运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山东省石材行业协会赴五莲县调研
下一篇: 一刀一刻传非遗!海派石雕在甘泉校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鲁永红坚守非遗石雕技艺,融合传统与创新,推动石雕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承与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