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石刻的继承与发展(王石麟)

发布时间:2006-09-14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一.莱州石刻的传统是其发展的根基
任何工艺品,它的工艺载体的材料,任何材料都有它的局限性。如玻璃晶莹透明,但它易碎;牛角不透明,但它较好的韧性;宝玉石名贵,但它硬度高不易加工等等。任何传统的形成都是材料自身特性,或其局限性在艺人的充分利用、发挥下,经长期完善后而逐渐形成的,并被公众所认可。具有极强的存在合理性。莱州所产之石可供雕刻者甚多,但较浙江、福州、赤峰所产的叶腊石,却有着质的差别,这就决定了莱州石刻艺术风格的不同,浙江、福州的叶腊石,石质细润、硬软适中、色彩艳丽,艺人们经长期的雕刻实践,形成他们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刀法细腻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莱州所产之石大都性软、石质较粗,且色彩苍淡,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却巧妙的将石质的这一局限性变成了特性,色彩苍淡成就了造型圆浑、古拙、粗犷的风格,性软而易于运刀则成就了刀法简练、明快、流畅而张扬的特点,成为莱州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宋代的动物、立瓶、明代的冥器中的人物、器皿,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雕刻厂建厂以来曾出口40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英、法、美、巴西等国。其主要品种多为有着浓郁传统的产品,如人物为:观音、玉莱、肚佛、八仙、仕女;动物为:狮子、龙、马、象;器皿为:洗子、果盘、炉瓶;花鸟多为:花山子及书档之类。花山虽为镂空,但其背衬是山石,它既保护了花枝不受损,又形成了虚实对比,仍不失莱州石刻的厚重之韵,与时下的花鸟产品而截然不同。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欣赏情趣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死抱传统一成不变,定被淘汰,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优势,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个性更鲜明,特点更突出,才有立足之地,才能长盛不衰。莱州石刻作为有地域特色的工艺品,怎样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具有特色的传统的灵魂,符合时代潮拍为今人所接受,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业艺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山西阿宝的民歌,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杨丽萍的云南原生态舞蹈等,他们之所以为大众喜爱,关键就在于他们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特点、个性就是品牌,就是生命,不走自己的路,就无路可走。
二.莱州石刻的现状
莱州石刻的现状令人堪忧,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没形成整体优势。精制滥造,价格一路走低,质量急转直下、声誉大减。无工艺、卖原料,质粗产品卖不了,精品买不到,我个人认为造成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由于经济转型,厂子解体,一些有着多年经验,技艺专长的老艺人相继谢世、退伍,现在主要的从业人员,多为青年一代,因为特种工艺传接的特点,主要靠师传。这样在传接上出现断层,他们大都对莱州石刻的传统灵魂知之甚少,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为生计而急功近利。在工艺品市场不成熟的卖方心态迫使下,利用现代机械的快捷便利,在变更着粗制滥造的招数,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丢弃自身传统灵魂,盲目的追访青田石刻的玲珑剔透和所谓的惟妙惟肖,而误入歧途。建厂以来,我们六下江南,学习青田石刻技术,我们的技艺曾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曾把蟹镂雕的像青田石刻一样,篓里的蟹子甚至可以动。这着实让我们大大的兴奋了一阵子,盲目的认为我们可以跻身于中国雕刻几大行业之中了,然而由于我们料质的局限,技术基础的差别,直至今天我们发现,我们雕刻与青田相比,仍然是望尘莫及。然而丢掉的却是我们自身的特点,跟在别人后边以己之短,较他人之长,这无异是“东施效颦”。
3、由于经济转型、生产关系与形式的改变,但政府有关部门没有针对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这个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致命很多民间特种技艺及品种濒临消亡,现在至上而下提出拯救民间工艺,就说明这一点。
三.关于莱州石刻发展的几点想法
此次石博会的召开,无异是莱州石刻、石雕事业的重要转机,莱州石刻与石雕能真正成为北方石材基地品牌,成为莱州经济腾飞的拉动点之一,我们作为莱州老雕刻人员感谢莱州市领导的明智之举,关愿望一己微薄之力,以慰一生与石之交、与石之缘、与石之情。借此机会,谈几点个人想法:
1. 由政府主管部门牵线搭台,成立对口行业协会,趁众多老艺人健在之机与有志从事雕刻事业的年轻一代,有一个交流信息、切磋技艺的机会与场所。
2. 加强对内、外的宣传,引导消费,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便用,报纸可发文章,出版画册,介绍莱州石刻石雕。石雕可建立石雕长廊或石雕园,石刻可建石刻馆或定期展览,电视专家、艺人讲座介绍优秀作品及其料质的种类特性、工艺特点、艺术风格的基本知识,提高莱州石刻与石雕艺人的知名度,让大众认识了解莱州石刻。这样,让青年一代心有目标,学有榜样,让大众在选购工艺品时具备一些基本知识,使粗制滥造产品没有市场,让从事雕刻人员明白只有在工艺性、艺术性上下功夫,才能有出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浙江青田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及同仁批评、指正。

(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