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刻传非遗!海派石雕在甘泉校园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25-11-25 21:23:54 编辑:石材网
“手腕要稳,下刀要准!”平利路第一小学的石雕课堂上,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石雕非遗传承人刘恩同正握着四年级学生张以承的小手,在青田石上一笔一画雕琢“回”字纹。冲刀法的流畅、切刀法的精准,让孩子们在横平竖直的练习中感受着篆刻艺术的魅力。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海派石雕于2013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余年前,刘恩同在甘泉路街道设立石雕工作室传承基地,让这项古老技艺在社区扎根。秉持“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在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统筹推动下,工作室与平利路第一小学等学校签署“石石刻刻”非遗石雕课程共建协议,将系统化的石雕教学带入校园,让非遗文化走进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动手能力,课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最基础的“回”字纹练习起步。“别看一个简单的‘回’字,却包含了篆刻最核心的刀法技巧,就像学写字先练笔画一样,控刀能力的练习是石雕入门的重要一步。”刘恩同介绍,课堂上他会先为学生设计稿样,反写上石后涂红,再手把手传授握刀姿势、发力技巧与刻痕深浅控制。其助手刘乐琳全程配合,维持课堂秩序、解答疑问,二人默契协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充分指导。细致的一对一教学不仅保障了操作安全,更让孩子们在大师的严谨态度中,读懂对传统工艺的敬畏。

“起初觉得难度很大,但握着刻刀专注雕琢时,仿佛在与石头对话。看着普通石材渐渐变成心中的模样,这种成就感让我深深爱上了石雕。”张以承举起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自豪。平利路第一小学的老师感慨:“能让孩子在校园里得到非遗大师的亲传,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刘大师不仅传授技艺,更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如今,这门从校园“回”字纹起步的非遗技艺,已走上更广阔的舞台。今年9月,海派石雕代表上海远赴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在“丝路映芳华”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中绽放光彩;刘恩同大师的石雕作品《水仙壶》,也入选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非遗客厅”静态展示,以绿灰色端石的精湛雕琢,向世界展现海派石雕的独特魅力。

从最简单的回字纹练习,到国际舞台的精彩展示,海派石雕的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未来,刘恩同石雕工作室与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共同致力于石雕技艺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大师课程,广泛连接社会资源,推动石雕与数字科技、现代设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非遗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来源:365中国石材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通海匠人鲁永红:让石雕“活”在当
下一篇: 山东省石材行业协会赴汶上县白石镇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鲁永红坚守非遗石雕技艺,融合传统与创新,推动石雕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承与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