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上半年我国石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协会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07-09-29 00:00:00 编辑:石材网
中国石材工业协会秘书长 刘建华
2007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调整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还进一步严格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投资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回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0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其中出口546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实现贸易顺差1125.3亿美元;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4.2%和13.3%,增幅为多年所少有。
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石材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生产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大幅度提高,投资稳步增加,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同时,协会工作在国资委和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指导下,在广大会员和各位副会长单位的支持下,按照建立和谐社会对协会提出的三大任务,即:“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紧紧围绕影响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需求稳步增加,生产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及相关产业较快发展的拉动下,石材市场需求稳步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995家规模以上石材开采和加工企业的情况,2007年1~5月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4%;实现工业增加值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2.6%;生产花岗石板材704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2.2%;生产大理石板材89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8.7%。
石材产销衔接状况良好。2007年1~5月份石材开采和加工业累计产品销售率达98.2%,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也是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花岗石板材累计产品销售率达99.3%,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个百分点,;大理石板材累计产品销售率达97.4%,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个百分点。
2、利润总额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2007年1~5月份,规模以上石材开采和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
今年石材开采和加工业在建项目总投资1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5%;本年施工项目37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2个;新投产项目6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0个;1-5月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8%;新增固定资产11.2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3%。
3、中西部发展加速,东部发展平稳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推进,加之中西部有良好的石材资源,中西部开始成为发展石材业的热点。2007年1~5月份,河南、四川、广西等中西部省份的石材开采和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1%、235.8%和46.2% ,明显高于山东、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省份37.8%、24.8%、30.6%的增长率;内蒙、广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石材开采和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89.0%、328.1%、69.7% ,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省份的增长率。
4、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继续加速增长,国际市场对石材产品的需求保持增长势头,为我国石材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
据国家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各类石材产品累计进出口贸易额达2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其中,进口用汇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出口创汇1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0%。从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继续呈现进口以荒料为主,其中大理石荒料进口3.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0%,花岗石荒料进口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其中大理石雕刻品及碑石出口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8%,花岗石雕刻品及碑石出口1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6.3%。但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出口分别为0.3亿美元和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3.9%和86.8%。[Page]
二、上半年协会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协会秘书处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逐项工作抓落实,为行业和企业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
1、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石材企业的联系。今年上半年,应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邀请,在协会主要领导带领下,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分别到湖北、福建、四川、内蒙、上海等省市,深入到石材企业、矿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各地石材矿山的开采现状和石材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对地方石材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建议,也加深了对这些地方和企业的了解,为有的放矢的开展协会工作奠定了基础。
2、继续推动石材矿山开采的管理工作。为使政府有关部门尽早颁布《石材露天矿山技术规范》,用于指导我国石材矿山的管理,协会多次向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汇报行业情况,现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2007年度建材行业标准制订计划。为使政府部门对石材矿山进行科学管理,并为企业科学开采石材矿山创造条件,协会积极向国土资源部反映石材矿山开采的特殊性,提出修改石材矿山规模划分标准的建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的认可。
3、重视和加强石材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今年以来,协会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加强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协调国家石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向中国建材协会上报了石材行业2007年度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并组织开展了《石材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建筑饰面镜向光泽度测定方法》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应邀参加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的石材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就成立国家石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委会的组织架构等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协会的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已初步确定由我会担任即将成立的国家石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
4、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按照去年会长会通过的《石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开展了2007年度行业技术革新奖的评选和推荐活动。今年共评出石材行业技术革新奖6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四个。并对获得石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的环球石材(东莞)有限公司申报的全自动水平浸泡防护线项目上报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励办公室,参加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的评审。同时,向中国建材联合会推荐上报了福建省龙海市多棱锯条有限公司申报的轴承钢棱角钢砂流水线项目参加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
5、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力度。按照去年会长会通过的《中国石材行业名牌产品推荐评价办法》,今年在行业内首次组织开展了石材行业名牌产品评价活动,共有25家企业通过了石材行业名牌产品评价。其中:装饰石材产品企业17家,机械、锯片及工具产品企业8家。通过协会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国家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装饰石材产品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协会积极配合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提出申报门槛和质量指标,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参与做好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
6、广泛组织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今年1月,协会组织部分石材企业参加了由国家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在京举行的中国和葡萄牙企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中葡石材企业进行了交流;4月份,在北京接待了由林会长为首的台湾区石矿制品同业公会代表团一行十余人,双方介绍了各自石材业的发展情况,就两岸在石材领域的多方面合作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并就两岸石材界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等议题达成共识;5月份,应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协会的邀请,组织部分企业参加了意方组织的矿山开采与加工技术培训,并参观了卡拉拉国际石材展和纽伦堡国际石材展;6月份,在京接待了来访的埃及石材代表团一行,并应埃方邀请,组织国内相关的石材企业参观了埃及国际石材展,并考察了部分当地的石材企业,与埃及的石材协会组织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石材业界的相互了解,也为开展对外合作创造了条件。
7、办好展会,搭建信息平台。3月份,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了北京国际石材展览会,并在展会期间举办了“2007中国石材新矿种发布会”,国内5家石材企业推出的十几个新矿种,受到了国内外石材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厦门国际石材展期间,与日本石材产业协会联合主办了“2007中日石材高峰对话”会,围绕中国取消部分石材产品出口退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引发的出口产品成本增加以及产品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和交流,双方就出口产品适当提价和加强成本控制及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议题达成了共识,增进了相互理解;6月份,应上海塔星石材集团的要求,与中国建筑学会合作,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石材与建筑设计研讨会”, 来自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建筑设计单位的50余名设计师参加了会议,为石材行业与广大建筑设计人员之间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8、针对出口退税政策和进口石材放射性检测等问题积极反映行业和企业的意见。今年初,协会得知政府有关部门再次研究石材产品出口退税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了行业和企业的呼声和要求,提出了不对石材出口采取进一步限制性措施的建议,协会的建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并部分采纳了协会的建议,在大幅度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标准的情况下,仍使石材退税政策得以暂时保留5%的退税率。关于进口石材进行放射性检测问题,协会继续从技术层面和国外经验向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说明有关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没有对大理石放射性进行强制性检测的要求,建议海关尽快取消对大理石的放射性检测,目前已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有望初步解决这个问题。
9、全面组织展开行业人才培训工作。今年4月,协会与北京建设工程物资协会石材专业委员会合作,在京举办了首期石材护理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4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并通过了理论和实操的考核,获得了国家和社会保障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7月份又举办了首期石材生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有近30个学员参加了培训,并通过了理论和实操的考核。
10、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按照去年会长会提出的适当增补副会长的要求,协会秘书处积极征求各方面意见,并通过以通讯形式召开理事会,增补和调整了部分副会长;积极发展新会员,上半年共吸收新会员15个;启动了组建石材机械与工具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继续做好《石材》杂志、中国建材报石材专版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提高了协会网站的运行质量。[Page]
三、下半年协会主要工作安排
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有望持续较快增长,国内外市场对石材产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下半年,在稳定增长的内需与外需拉动下,石材行业仍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企业盈利增长速度会略有减缓。首先,资源税制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企业生产原材料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其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对石材行业影响较大,行业整体平均利润将会减少。第三,企业筹资成本将不断上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连续3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平均贷款利率已上升0.6个百分点以上,且下半年贷款利率仍有可能继续上调。第四,企业节能减排支出将增加。国务院4月份审议通过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将节能减排作为各级政府约束性责任指标。面对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石材企业虽在节能方面压力不大,但在减排方面需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改变随意排放污染物和浪费能源、资源的状况。
近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从拓展行业协会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自身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既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协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指导我们协会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重要文件,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并切实贯彻落实。
1、尽快完成上半年未完事宜。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批准发布《石材露天矿山技术规范》,公布石材矿山规模划分新标准,在行业内做好宣传推广和组织实施工作;就进口石材进行放射性检测问题,要继续游说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取消对进口大理石的放射性检测,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2、继续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和人才培训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成立国家石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抓紧制修定已列入计划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继续开展石材护理工、生产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石材矿山开采技术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推广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广泛组织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搭建信息平台。除继续参与组织好莱州国际石材展览会、福建省水头石材展贸大会、云浮石材展览会等活动外,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探讨与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动西部地区石材业的发展。
4、密切关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行业扩大出口带来的影响,与各地石材协会加强合作,主动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的呼声和要求。组织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5、进一步加强行业整体形象宣传,积极游说政府有关部门,以增进社会各界对石材行业的了解和支持;加大石材行业名牌产品培育力度,并组织企业做好名牌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
6、组织召开协会石材机械与工具专业委员会和石材市场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继续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听取企业对协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明年初召开协会理事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优化非金属矿产品出口
下一篇: 浙江市场建设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广西岑溪通过“17变6”采矿权整合,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