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做大做强石材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07-11-08 00:00:00 编辑:石材网
青龙满族自治县:7231名农民从事石材产业,年产值达到8700万元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优势,在矿山最集中的肖营子和董丈子建立了两个石材工业小区,一座座矿山被开发,连片的加工企业建了起来,聚集了全县60%左右的石材加工企业,有效提高了石材的聚集效应。目前,该县已拥有石材加工企业153家,矿山开采企业11家,采矿点80个,年产板材达到370万m2,实现年产值8700万元,年利税69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石材产业人数达7231人,各石材企业每年的工资及各种劳务费用支出多达500()多万元,为全县农民人均增加纯收人100多元。
一个富民强县产业集群的兴起,不仅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还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培育。据介绍,1986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建起了第一家民营石材企业,然而,经过10多年时间的发展,到1997年底,全县石材企业也仅有8家,设备17台(套),矿山企业3家,年产板材10万平方米,发展缓慢,而且企业规模较小,设备档次较低,加之大多数企业都是“夫妻店”,导致石材产业呈现出“中间强、两头弱”的现象。为了摆脱这种状况,1998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壮大石材产业作为“富民一号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石材资源建设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石材开发步伐的决定》等一系列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扶植石材产业发展,并采取“大、中、小企业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人共投资”的形式,一时间,民间资本、域外资金纷纷进人石材产业。2000年以来,全县石材业迅速发展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格局,走上合作化发展之路,并形成了“拳头效应”。在短短几年之内,全县石材企业增加了近20倍,年开采量增加了30多倍,青龙石材产业迈入稳步发展阶段。
为促进石材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增强各企业参与市场的能力作为出发点,2005年5月,成立了肖营子镇石材产业协会。通过协会来统一协调各企业在相互竞争,加强订单、技术、人员、石料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尝试走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参与的“规模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加人协会的石材加工企业、矿山开采企业达到近百家。
在佳佳石材厂,院子里摆放着各式加工好的板材和工艺品。据介绍,该厂是惟一一个在两个石材小区分别建厂的集矿山开采、板材加工、市场销售、工程建设为一体的综合公司,年生产各种板材8万多m2。在谈及走集群化发展时,该公司杨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接到订单,无论工期怎么紧,都得自己干,有好多次都因为人手少,交货期短而推掉部分订单。现在好了,自己忙不过来,可以寻找兄弟厂的帮忙,当然,兄弟厂有困难,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帮助他,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是我们石材企业的生存之道。”
如今,青龙石材产品不仅走向了全国各地,而且出口日本、韩国、朝鲜、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青龙石材产品已名扬四海,各地订单纷纷而来。
曲阳县:3万农民从事石雕产业,年产值达到9.11亿元
河北曲阳县雕刻技艺兴于汉而盛于唐。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两千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成就了曲阳在艺术殿堂的历史地位。1995年,国务院命名曲阳为“雕刻之乡”,2005年,经国际雕塑专业委员会评审,曲阳“东方雕刻城”被确定为“中国石雕第一城”,2006年,曲阳石雕技艺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阳形成的石雕特色产业经久不衰,进一步发展壮大有着诸多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曲阳石材储量丰富,有大理石、汉白玉、雪花白、墨玉、孔雀绿、桃红等10多个品种,储量达4.2亿m3,是雕刻和板材加工的资源基础。为弥补曲阳当地石材品种的不足,各企业多渠道从外地购进石料,已形成一个较大的石材市场。二是技术人才优势。曲阳现有雕刻技术人员万余名,全国惟一的一所雕刻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雕刻技术人才100多名,有着不可比拟的人才技术优势。三是市场优势。目前,曲阳的雕刻艺术品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各国和日、韩市场占有70%的份额,并已打人世界雕刻王国意大利。2000多名营销员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并存,为曲阳石雕业的发展创造出十分广阔的前景。为使这一传统优势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曲阳举全县之力精心走好“四步棋”。
科学定位,优化发展环境。该县邀请专家对雕刻城进行全面规划;同时,县政府出台了《优化雕刻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开展“专项治理年”为企业“健身强体”解襟松绑。目前,雕刻展厅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资1.24亿元的石材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雕刻园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60多家企业竞相人住。
加快规模发展,培育龙头企业。该县以产品为主线,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和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加速资本扩张,使之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同时,以实现雕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鼓励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机制。目前,该县已有6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雕刻企业实行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聘请了26名高级管理人才任总经理和财务主管,摆脱了家庭式管理,步人现代企业发展的轨道。
突出创新,走精品化之路。前几年还不起眼的京曲艺术雕刻厂与英国州立大理石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建了宏州实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从原来的3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
构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曲阳依托众多窗口,全方位提高曲阳雕刻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倡导“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设店,参加域外雕刻会展。2006年该县成功举办了首届雕刻品展销会,还组团参加了上海石文化节和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目前,该县正加紧建设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雕刻城,使雕刻产品集群发展,走品牌化、规模化之路。县委书记张志奎深有感触地说,“石头是有灵性的,在石雕艺术品中融人文化的元素,冰冷的石头也就具有了‘生命力’,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目前,该县石雕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3万人,年工资总收人达4.3亿元。全县雕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有230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多家,建立企业集团3个。全县雕刻业产值达到9.11亿元,实现销售收人8.6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人的1/10 ;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达到3000万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Page]
灵寿县:5万农民从事石材产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
位于冀中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的灵寿县,俗有“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这里资源丰富,各类矿藏达49种,其中明代石牌坊最为著名,大理石、花岗岩储量达10.5亿m3,花色品种200多个。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建成了北纪城、木佛、南湖、伍河、白家沟、卢家洼、牌坊等7个石材加工集散地和石材小区,石材企业达1600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灵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材产业集群。为解决石材产业分布较分散的状况,县政府以正南路石材市场为龙头,在正南路的同下村至青同村路段两侧建设了35公里长的石材长廊,使石材企业相对集中,形成了有规模的石材产业集群市场,扩大了知名度,吸引大量民企向园区集中,凸显园区集聚效应。为确保民营石材企业做大做强,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民企申请立项、土地占用、职称评定、收费管理、资金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县政府每年都选出20家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诚信守法经营的民企予以重点扶持,实行“一企一策”。此外,还在民企中聘请了15名“三乱”监督员,定期召开全县民营经济会议和民营业主座谈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已帮助147家石材企业完成设备更新改造。柳沟石材厂厂长高兴地说:“县里已帮助我们安装多台组片锯,取代了原来的单片锯,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在采石上,帮助我们引进了火焰切割,就像打豆腐一样把巨大的石块从山体上整整齐齐地切下来,极大的提高了原料的品质。”
为激活民间资本,把民间资本变成创业资本,灵寿县还积极引导,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宣传表彰有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对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重奖,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创业的社会氛围,极大的激发人们创业致富的热情。
目前,灵寿县5万农民从事石材产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石材产业已成为灵寿县的立县产业,并被石家庄市中小企业局确认为全市33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一个成功的专业市场,能促进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带的迅速形成,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灵寿县石材业力求成为“理念新、规模大、定位高、功能全、服务优”的行业集散地,成为国内外石材行业产品、技术、信息交易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承德县:全力建设石材工业园区
河北承德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三区一带”(即:帝贤工业园区、甲山石材水泥工业园区、上板城工业园区、北部冶金工业带)为突破口,把建材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和水泥等建材生产基地建设。
承德县的石材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稀有的“承德绿”花岗岩资源,地质储量达68亿m3 .可开采量为31亿耐,矿区面积12km2。该县花岗岩资源是饰面石材的名贵资源,“承德绿”花岗岩系列和“燕山红”系列30余种,其中“承德绿”1号、2号两个品种属于国内稀有品种,已被国家定为第171号品种,岩体所含放射性元素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符合建筑材料卫生防护标准,“燕山红”经国家石材检测中心检测,被定为A类产品。
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石材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计划用地750亩,区内计划安排30--50家石材加工企业和3-5家耗材、辅料企业。目前,园区管委会已经成立,该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为其配套的35kVA变电站已经开工建设。为给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培育“绿色环境”和“绿色心情”,他们首先从硬件方面人手,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做到“七通一平”。即:配套建设给、排水、采暖、电力、通讯、有线电视、道路及场地平整;积极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化园区初步形成。其次从软件方面人手,坚持少而精的管理机构和高效、快捷、优质的管理,使管理规范、归位,提高办事效率,一切从“服务纳税人、服务企业”为指导思想,创新园区的外部形象,使生态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文/苑金生)
(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更多一手石材新闻, 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关注获得
上一篇: 贺州: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力促石材
下一篇: 石材企业管理要向科学化、现代化转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石材网www.stone365.com",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广西岑溪通过“17变6”采矿权整合,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